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常用(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摘 要: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水平的持续性提高,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其全面发展,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与时俱进。因此,在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探索更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式,以期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多媒体 游戏 生活化
语文这门学科无疑在任何学生时代,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标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传统的应试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亟待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与此同时,新课改要求教育教学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进步打好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满足新课标要求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的目的。以下内容将对此做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 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巧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符合时代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征以及教学需求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篇课文时,先播放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半洒云天、凌空而下的奇特美观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并且配上美的音乐、美的`解说,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后,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与认识,并且领悟作者那种丰富的想象与强烈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在写作文时常常会出现抄袭作文书、错字连篇等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面对《课间十分钟》这样一道作文题时,教师可以事先运用摄像机在不经意间将学生们的课间活动记录下来,然后在作文课上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一看就会发现课间十分钟原来这么精彩,这种直观性的呈现能够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感官与写作欲,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再者,小学语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之时,要注重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要使得所选择的多媒体素材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此一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喜好游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这一特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其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字词,死记硬背的方式根本无法让学生牢记于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事先在课前准备一个转盘,在学习生字时,指名让学生们转转盘,随着转盘的不断转动,形旁与声旁就会组成不同的汉字,比如“氵”、“马”、“女”、“亻”分别与“也”字组成了池、驰、她、他。然后让转转盘的同学对自己所转到的字进行记忆,这样一种有趣的拼字游戏,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一些有规律的汉字,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便于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二,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设计游戏教学法时一定要注重结合所学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课文主旨。比如在教学完《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适当分组,让学生把组内学生的友谊以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借助段话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整个过程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充当裁判的角色进行评比,这样的游戏方式不仅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而且融洽了师生关系,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 尝试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语文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大多数是源自生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寻找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让生活中的点滴也能成为教育教学的素材。比如在学习了《火烧云》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观察放学前傍晚的晚霞,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美景,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從而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有,生活化的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争取家长的参与,鼓励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条件让孩子接触社会,比如经常带孩子旅游、逛公园、烧烤、参加少儿比赛等,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为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再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采用风趣幽默、贴近生活的语言去感染小学生,主动去融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在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本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结束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论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素质教育的普及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在遵循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与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良好途径与策略,不断地增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广平.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20xx(08)
2.唐现弟. 《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开展》.求知导刊.20xx(0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满足小学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并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德育。在农村小学中,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这就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文章以农村小学为例,探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
德育指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也不同。其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阶段为公民道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阶段为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也不同。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要培养做人的基本品质,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诚实、公平及勇敢等,并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具有团结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最终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够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认识,最终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符合语文教学发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当今时代,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得到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这种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其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
将德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是德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德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还需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及其他科目相互融合,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德育长期稳定的发展[1]。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展开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体裁,包括古诗、散文、寓言故事等,内容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在将德育融入其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制定针对性的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讲解,需要让学生知道独立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的鲁滨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勇敢的克服了困难,正是由于他具备这种不畏惧困难的精神,才能够活下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时对学生展开德育,这种方式能够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及培养独立性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展开德育,提升课堂的新鲜感。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体会语文学习中的真情实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清平乐村居》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村居中作者描绘画面的图片,其中草儿刚刚发芽、柳树随风波动,黄莺在树上叫着,学生看到这种场景,一定会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对文章展开自主学习,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展开细致的讲解,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文中诗人的情感,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展开情感教学,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2]。
(三)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展开语文教学,如课外教学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天性。儿童内在的思想品德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在讲解完书本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和雨来有着相同精神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存在善良的人和事,通过向他人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形成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四)在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德育的渗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验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环境,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同学展示圆明园的历史图片,烘托出情感氛围,再为学生讲解圆明园在被毁灭之前的宏伟壮观,并与现在的残骸形成对比,使学生产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悲伤。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五)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我国教育纲领中规定,在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对2500左右的汉字完成认识、拼读及了解等,由此可以看出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德育,这种方式能够扩大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我国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字很多,提升了识字教学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提升学生识字学习的质量,就需要在其中渗入德育,丰富识字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膏”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该字体中的上半部分内容展开放大,缩小下半部分的字体,这样在视觉上,该字体呈现出一种上大下小的形态,有一种下方承载着高大物体的感觉。同时再将该字按照正常结构书写,让学生观察哪种书写结构更为正确美观,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汉字书写中的结构分配能力,将汉字书写结构与做人的道理相互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师友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最终将德育与语文识字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3]。
三、结语
随着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如何将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德育的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xx(5):57.
[2]王知乐.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公路养护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职业技术,20xx(7):48-49.
[3]李庆洁.润物细无声: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科技资讯,20xx(9):180-181.
作者:魏元淑 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小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
一、别出心裁的导入,让语文课堂具有趣味性
好的开始就预示着成功的一半。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导入。好的导入无疑能够在课堂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是巧设悬念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比较强烈的,如果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无疑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在教授《菩萨兵》这一内容时,我采取的方法是直奔主题,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菩萨的认识。小学生虽然知识谈不上丰富,但是思维却非常活跃,学生们会给出各种答案,如神仙,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或者能给人带来福气的神仙,等等。然后教师再进一步深入,那么你见过菩萨兵吗?这个时候学生都会摇摇头,又充满了好奇,于是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那么今天就带领学生们看一看,什么是菩萨兵。当然,教师的导入并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形式,要根据不同篇章的内容,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教师对某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选择。
二、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的'方法
1.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教育同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们都知道,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宰课堂,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是极少的,这样的话是不容易调动起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师如果想增强语文课程的趣味性,首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环节中。没有学生的参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趣味性是无从谈起的。根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这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多进行观察研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这样就会让学生逐渐对知识产生一种认同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要单纯地认为自己就是在传授知识,要认识到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观察者与发现者。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具体环节中,学生的感知能力才会不断增强,兴趣才会不断提高,想象会更加丰富,记忆也会更加牢固,语文兴趣和语文成绩哪会不提高呢。
2.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下降,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课堂下,教师一般认为教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在每堂课上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把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进行预设,这样学生才能按照教师的预定的规划进行学习。同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语文课程,对教师的知识含量要求较高,教师要想给学生一些知识,自己必须储备更多的知识。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另外一个重要保障。如果师生关系比较紧张,学生势必不太喜欢学习某个课程。只有亲其师,才可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构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经常会出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情况。学生不会踊跃发言,教师自己也会讲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在授课之余,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利用下课的间隙,与学生聊了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这样无疑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不要对学生一味地严格要求,严厉对待,应该遵循张驰有度的原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课程并不是一门难以理解的课程,即使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也不会觉得语文课程多么的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谆谆善诱之外,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多多鼓励和表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鼓励学生积极快乐学习的一剂良药。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是他们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一个肯定。哪有一个孩子不希望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到位,教师要表扬;如果学生某一次作业做得非常出色,教师也要及时进行表扬;当在课堂上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也要适时进行表扬。教师的表扬并不需要教师多付出什么,却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要做到言之有物,不要为了表扬而进行表扬。教师的表扬要诚恳,有针对性,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表扬是发自肺腑的,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同时,教师在表扬的同时,也要及时对一些表现不到位的学生进行适当或者委婉地批评,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要培养学生高涨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劲头,要学得愉快,同时也要学有所获。教师在一堂课上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教了多少东西,而要关注自己让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轻松能养成的,要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
作者:杨丽华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陈官屯乡大刘庄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
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只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够确保设计出来的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生本教育”围绕的核心。究竟该如何进行学生生活学习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发挥出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这应当是首先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经过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认为,应当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生活实际
如在讲授《四季》这一篇课文时,我首先会要求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认识四季的?喜欢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四季的认识都是通过课本或从电视节目,而对于抽象的一些夏天的风与秋天的风有什么不同,为何秋天叶子要变黄等都没有形成基本的概念。随后我将班级学生组织起来,带领学生在校园操场上以及后花园实地进行观察,在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造下,帮助他们对四季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专题式地开展情景式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时时对学生的语文接受情况进行了解,对于那些具有较强复合性的知识点,应当在结合语文教材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渠道收集更多的教学资源,诸如:在多媒体工具的应用下,以视频或音乐等形式传输知识内容,对于这样一种形式我们称其为是一种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题式教学的活动。
(三)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知识掌握的进度
只有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解,才能够以他们为中心进行语文教学情境的创建,也只有从学生实际知识掌握的情况出发,才能够确保课堂节奏以及教学进度调整的有效性。
二、在情景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高度尊重学生,尽可能通过课堂上的教学工作将学生无限的潜能激发出来,这有助于对他们学习的独立性进行培养,而这也是“生本教育”想要诠释的教学理念之一。通过小学语文情景式教学课堂对于“生本教育”理念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主要的内容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结合课堂内外,情景式课堂的良好创建
比如在我们向学生教授《影子》这一篇课文时,首先会将教材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传达給学生,随后要求学生回家将相关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并在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将自己运用的过程以及感受分享给其他同学,并针对精彩的分享内容进行情景重现。如有的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分享了自己在路灯下观察到的影子变化,有的学生分享的是影子是如何跟着月亮“走”的。不同的学生对于影子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得到的乐趣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情景式教学方式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增强。
(二)“以学定教”的坚持
新课改要求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堂的知识,还需要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进行引导,能够使学生通过一定的锻炼将学习方法领悟,将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探寻出来,从而具备一定主动性、自觉性的学习能力。如在教授《四季》这一课文时,我们首先会要求学生将自己书包里的衣服、文具以及其他物品等全部拿出来并摆放到课桌上,随后询问学生课桌上的东西能够划分成几种颜色,它们代表的是哪一个季节?此时学生们会给出不同的回答,紧接着我们便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一件一件地将物品选择出来,并记录在黑板上。待结束筛选以后,归类的物品达到了十多种。最后我们会引导学生将这十几种不同颜色的小物品归纳成几个大类,分别有绿色、蓝色、黄色以及白色等。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更清晰地认识四季。
(三)先学后教的坚持
什么是“先学后教”,先学后教主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将学习目标确定出来,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学习的思考探索和尝试。在这个引导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一直是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学生在整个自主学习中所显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弊端,随后再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有效的引导。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会根据课文需要展开一些有关于“四季知多少”的小竞赛,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各组轮流进行四季不同颜色以及特征的播报,并且各个组员之间会轮流进行,每个人都有播报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情境创建形式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知识点的牢固掌握。
三、总结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的两个有效途径以外,学生主导性在课堂评价中的充分展现也是主要的途径之一。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引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并根据需要创建情境教学氛围,才能够在确保学生自身语文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生本教育”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情景式课堂教学之中运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燕.基于现代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新课程导学,20xx(6).
[2]史玲.将生本教育理念融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20xx(28).
[3]韩闽娇.论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xx(6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
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特别的学段,学生对各种事物并不全认识,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使得他们不会固定对某一个事物有一个定格,所以,他们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对事物进行描述。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对其想象力进行培养是最易见效的,而且也能为以后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小学的作文教学作为能够培养想象力的一种方式,应该充分利用并扩展开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一、想象能力对小学语文作文的重要性
(一)想象能力能够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经常会有很多想象的东西,例如对于我们既定的事物,他们经常会有不同的认识,会问很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觉得其实它也和其他的什么东西相像,为什么就不是其他的东西。为什么月亮有时是圆的,有时是弯的,天空上面到底是怎么样的,它可以随时变化吗,是什么在主宰他们的变化。
这一切的想象和问题,他们就会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写作习惯,同时,慢慢地他们还会用更加细致的语言来描述,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发展个性写作方法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样对于同一件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就会产生讨论,擦出火花。在想象能力的培养中,就会发现每个学生有着怎样特别的想法,有些擅长写细腻的东西,有些擅长抒发感情写抒情的文章,有些就喜欢研究科普……所有这些都是个人的特色,培养的是各个方面的写作能手,想象能力就使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偏好,从而产生多彩的文章。同时,在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写作方法后,作文写作更成为一个充满乐趣和值得坚持的东西,人生也因此更加有意义.
(三)提升学生作文写作水平
作文写作水平是长期坚持和积累的结果,通过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慢慢爱上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写作也是一样,在不断地想象、不断地写体会的同时,养成了爱好写作的良好习惯。这样,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就会信手拈来,很多可以写的东西,很多可以表达的情感就蜂拥而至,这就是想象的魅力,你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尽情发挥.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
(一)带学生领略自然界的魅力
写作源于生活.小学生对世界有太多的未知,这是他们的劣势也是优势,他们不能很准确地说出和描述一项事物,但是,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被灌输具体的定义,才会有更多想象的能力和空间。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奋笔疾书,如果没有东西要怎么落笔,即使落笔也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大自然,见识大自然,感受来自大自然的魅力,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发现很多蕴藏着的奥秘,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章,同时,具体的自然的变化过程是自己观察得来的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给你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界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想象能力。
(二)立体空间的培养
有很多事物小学生都没有接触到,有时即使想象也需要一个立体的具象,例如球,至少需要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事物,对它有一个大概的概念,最为基本的就是它是圆的,但是又不是平面的,它是一个立体的图像.只有给予立体的空间,才会有一个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大概的立体形象中发挥更多的想象,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它怎么滚动的,等等一系列可以研究和想象的东西。
(三)自由发挥想象
对小学生的教育,应该让他们通过想象来进行描述,这才是一个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形式。教学中,不应该首先给予一个确定的定义,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来探究,然后给出自己的认识,自由才有新的思想与新的想象出现,如果禁锢了小学生的思维,只需要记忆,而不需要发挥自己的思想,那么就没有想象的出现,每个学生都处在接受的过程中,会出现想象出来的东西都是错的错觉。其实,真正的想象才是教学,不仅仅是作文写作才应该被支持的。
三、结语
总之,想象能力作为一种重要能力,应该从小就被重视.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作为能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想象能力的一门学科,是值得探究的。文章从想象能力的重要性出发,然后试图找到一些作文教学中能够做到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培养想象能力.这种能力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是不会缺失的,而且会得到广泛运用,这是一个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是源源不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秀兰.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xx(2):67-68.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地不断改革,在国内各级教育结构的课堂中广泛应用各种新型的科学技术,其中“视觉素质教育”尤为明显。专家指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有效地应用视觉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考与创造力。以下针对小学语文中视觉素质教育展开研究,可以为以后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视觉素养教育;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小学语文作为现代教育基础的学科,在教学方面占据重要位置,学生不能仅仅对干枯文字进行学习,还需要视觉方面的刺激,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视觉素养能力,使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教育的意义
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教育,可以发现教师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视觉素养教育,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从当前情况来看,在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利用了多媒体,虽然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但是也造成广大群体思维模式单一化,甚至对现代科技形成依赖性,遇到问题时,不会进行独立思考,而是通过多媒体查询。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对未知事情充满好奇的阶段,自制力较弱,当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教师在利用视觉素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理解,假如死记硬背,学生会感到非常枯燥,忽视了学生自身创造力的培养,视觉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的运用视觉素养教育,使学生感悟到语言的魅力。视觉素养教育就是将知识与技能有效结合,利用多媒体基础,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往教育模式,使得学习知识过程变得轻松。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教育应用策略
1.课前利用视觉元素引导。小学生喜欢形象化思维,容易被色彩鲜明的图片所吸引,但是小学语文大部分都是文字性的内容,课堂教学元素较为单一,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视觉素养元素导入在课堂中,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激发出其兴趣。例如,在学习《春晓》这首诗时,该节课主要的内容就是围绕“春”开展,在课前引导时,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可以展示自己提前做好与春相关的图片,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更能有效发挥。2.适当借助视觉化教学技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都是利用“口头讲述”的教学模式,不仅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并且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如果教师将教学模式转变,积极的应用多媒体,营造出“图文并茂”学习环境,能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蚂蚁与蝈蝈》,根据文章内容教师提前制作课件,向学生展示这篇文章中动物图片,了解两者之间交谈过程,当观看这些内容后学生来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应的知识,而且课堂氛围也十分的活跃。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借助视觉化教学技术,可以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3.与学生实际结合。当前,国内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是通常情况下,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非常沉闷,整体教学效果也不好。在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联系实际生活,为课堂学习中创造视觉化情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齐天大圣战二郎神》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将教室进行布置,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场景进行演习,学生在演习完后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感受每个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这样才能将学习与实际结合,有效地实现学习与生活统一,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教育研究,可以发现视觉素养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但是由于教学环境的影响,学生视觉素养策略还应该进行深入的探索,教师应该多从实际生活中总结经验,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视觉素养教育,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的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希望通过对此的研究,可以为学校小学语文教师视觉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国智.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xx
[2]何艳丽.实现视觉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xx
[3]张芳.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教育研究[J].中华少年,20xx
[4]顾小兰.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
[5]李红.视觉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J].新课程(小学),20xx
[6]朱健峰.小学语文教育中视觉素养培育的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20xx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
摘要:有效的课堂发言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课堂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索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发言引导的策略,促使学生发表见解,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健康自信地成长。
关键词:语文;课堂;发言;引导;策略
《语文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着重使学生在倾听,表达和应对等能力方面有所发展,提升学生人与人之间友好交际的素养。”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落实有效的课堂发言策略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的需要。
1营造氛围,敢于发言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适时营造宽松的课堂,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自主互助的交流空间,都能够保障学生发言的有效进行。如语文特级窦桂梅老师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以下是她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语句: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给他掌声;你想到了老师没想到的,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我为你点赞。窦老师不仅注重的是对发言中学生的一视同仁,既热情又耐心,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而且对回答正确甚至精彩的加以表扬并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则温和地进行引导启发,可谓循循善诱,让学生如坐春风,使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学得更专注了。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培养孩子举手发言的“气质”,促使他们想发言、敢发言,敞开胸怀,畅学生所想,言学生所思,给学生们发言机会,带动他们积极的内心。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其次,针对一些较为内向,不太敢说的学生,走入孩子内心,帮助他们打破发言的紧张感,给他们信心之气,逐渐克服这种胆怯。同时,对于课堂发言,教师也要打破发言的垄断现象,切记把机会只留给一些“尖子生”,时常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切切实实抓住好每一次机会,鼓励好每一次发言,把握好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都敢于发言。
2创设情景,乐于发言
教师要想让学生爱上发言,要吃透教材,抓住课文中最有特色、最核心的地方加以钻研点化,融入自己的情趣,创设情景,找准突破点,唯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的发言,才能高屋建瓴,运用自如。比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小新闻发布会》口语交际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乐于发言的欲望,课前我让学生分组留心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机构,了解他们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是如何布置的,需要哪些设备,通过对这种发布会的了解,让学生将教室作为载体,也来布置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的会场,学生忙于会场的装饰,在真正交际过程中,有了这样真实情景的.模拟创设,学生激情一下子被焕发出来,争着抢着要与同学进行交流。又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进入文本,而是抓住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请同学们回忆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写人的文章?学生纷纷举手说道:聂荣臻元帅,总统林肯,科学家斯帕拉捷,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等,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学生感悟出都是一些伟人、名人。但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一课扫路人,你们觉得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时的班级,热火朝天,相机让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讨论完成后,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争着抢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他有著名人一样的崇高品格”;有学生说:“我们平时写作倾向于写身边的人,透过这个例子,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平时的习作过程中去写好一般人”;还有学生说:“平凡人做出了像伟人一样的不平凡”等,此时的每个学生,都兴趣高涨,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通过这样情景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体会到了扫路人的不寻常,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
3搭建平台,勤于发言
如何利用有效的平台、载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同时,在积极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发言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发言”这一普通而又非凡的教学技能,去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将这一技巧渗透进教学中,内化到学生内心。努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探索,多发言。如,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打破常规,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微课学习能理解、掌握诗句中重点词语、诗句的意思;二是通过合作学习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与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是通过自主探究,体会相关写法,并能运用。本课教学,放手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发现疑点,发现奥秘。在本课快要结束时,相机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这两首古诗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相同的地方在哪里?此时同学们热情高涨,谈了一系列的发现:一是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二是都是自喻诗,将石灰和墨梅比喻自己;三是两首诗都有“清”字等。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中发挥出了潜能爱上发言,勤于发言了。在这样的格局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促进者,文本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是理解和使用教材的研究者,这对维持、控制好课堂秩序,调控、落实好课堂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真正把以“微课、小组合作”的有效平台落实到了小学语文课堂发言中。总之,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落实了新课程提出的有关要求。同时,本文积极从课堂氛围、课堂情景、课堂平台等多方面提出实施课堂发言的策略,期盼能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获得启迪,真正使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勤于发言”。
参考文献:
[1]赖礼瑚.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xx.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本文分析了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结合笔者实践,最终提出了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让课堂教学成为生活化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用生活实际写作等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关于作文内容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作文写作过于书面化、形式化,显得不够生动、真实,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够生活化,很难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意真切地运用到写作中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对小学语文作文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的收集,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思维等方式。
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1、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任何的文学创作都必须来源于生活,大到作家的文学写作,小到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同样对于作文写作来说,想要写作一篇好的作文,必须通过足够仔细地对生活观察,因此生活体验,生活素材收集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比如以“动物园的小动物们”为题写作时,就需要学生们将动物园中的动物种类、样貌、性格和原本的生活环境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再通过将在动物园游览参观之后的感受都真诚地表达出来。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就应当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注意观察父母或者朋友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特长等,就能够通过在相关题材的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只要老师细心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就一定能够使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通过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适用于作文的写作,学生只有通过在生活中积极的感受生活的魅力,体会生活的乐趣,才能够写出有思想、有内涵、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比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通过亲手种下一棵棵小树苗,学生能够感受小树长成大树的不容易,通过亲手参与树苗栽植使学生能够从内心产生爱护树木的意识,从而形成对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这种通过亲手植树产生的成就感以及对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能力,也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劝导别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进而间接地影响到身边的人。以后在此类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将不仅仅只是写具体的植树过程,还会更深一步的写出保护环境的意愿,从而提升文章的内涵,加深文章的思想深度。
二、让课堂教学成为生活化的平台
1、把课堂内容转变为生活化的内容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纪还比较小,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加之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内的课堂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课外经验转化为课内写作素材的最佳方式,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课文中描写的挑山工的心理情景,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进行现场演绎,使学生通过扮演挑山工、游客等不同角色,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挑山工的心理状况。通过学习了解文章作者所想要向我们传达的这篇文章的真实意义,通过对于不同角色的`扮演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文章中主人公的真实心理状况,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对于生活的珍惜、热爱,促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真情实感写出有内涵、有情感温度的文章。
2、把课外经历运用到写作之中
尽管课内的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场合,但是课堂之外的学习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应当适当地开展课外学习的相关活动。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同老师、同学相互分享课外有趣的经历,然后用写作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之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分享写作经验,分享式的写作方式以及将生活中的趣事口语化地表达出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将从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巧同实际生活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主动用生活实际写作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小学生们在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问题,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十足的好奇心,若老师在这一点上能够加以引导,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抓住现实事物的本质用自己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描述自己的感受体验。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指引,让他们对于不同问题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运用发散式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去了解问题,并且尝试性地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在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作时,我们可以对学生多提一些问题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提问学生:“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如果长大了要工作了,希望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通过类似提问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日积月累,笔者相信对于学生的写作一定会有所帮助,并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让学生爱上写作
在小学的语文课程中,作文写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想要使学生能够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教学的关键就是取得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喜爱。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生活实际提出能够使学生引起共鸣的话题,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据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的写作题材要选取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并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话题,比如“假如我是超人”“我想做一名科学家”“我最喜欢吃的食物是”等,通过切实地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设置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的题目,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出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增进对于写作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简而言之,在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上,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探索应当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同时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融合到一起,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换位思考,同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感受写作生活的乐趣。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作文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分析了我国目前小学学生语文作文写作存在的诸如学生写作的作文过于书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使其体验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积累丰富的生活写作素材,将课堂教学转变成为生活化的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实际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最终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帮助,从而能够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爱上写作、爱上生活。
参考文献:
[2]陈任清从叶圣陶写作教学观审视当今小学作文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xx(Z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9
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怎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我现就怎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谈一谈自己的浅易看法。
在改革开放、经常腾飞的今天,社会空前活跃,人际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频繁。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各种职业、各种行业,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进行口语交际。而听和说能力是交际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素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我认为虽然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要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在“听”和“说”,即“口语交际”。它作为人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活动方式,从实质上讲“口语交际”是指人们通过口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口语是一种工具,交际是一种目的。“口语交际”的提法不仅明确了“听说”训练的性质,将听、说二者联系起来,揭示了它们的共时性和整体性,而且提出了其形成的途径,即通过“口语交际”来学习口语交际,明确了听说训练的目的和采用“交际性”的训练方法。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言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善于听,善于说,乐于“口语交际”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逐步培养交际的习惯。第一节课开课前利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轮流让第一位学生发言。可分四步进行:
1、刚开始时,可进行一些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住址、家庭成员、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等。如有位同学这样自我介绍:“我是上元良村人,家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我最淘气,经常惹父母和教师生气,但学习努力,望教师和同学多帮助,本人诚心接受。成为班上的好学生”。这样介绍就很有特色。
2、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讲一些自己看到听到的小故事、笑话等。这样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锻炼了说的胆量,培养了听说的能力与习惯。
3、可以进行叙议结合的'训练。要求学生发言,要让学生有话可讲,老师出的题要针对社会、家庭、校园、班级、生活中的某一件事,先叙述现象,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某同学针对某些同学在校园内乱扔纸屑果皮的现象,联系环境受污染给人们造成各种疾病传染的危害,提出“不乱丢垃圾、讲卫生、防疾病、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看法,实在可喜。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4、可以训练学生即兴发言的能力,每节课由教师或同学当场出题,要求学生即兴发言。如说朋友、议老师、话尊重……等等,甚至可以对一些国内外大小事进行议论,谈看法。这样既起到传播新闻知识信息的作用,又可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通过这些训练,我深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同时也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听、说是口语交际能力的两个方面。因此,在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过程中,也要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即“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双向互动。革一位同学发言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思考,然后对他的发言进行评价、补充等。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站姿、语速、表情、准备情况、普通话的运用、发言的内容、观点等,最后由一位同学根据大家的意见,为发言的同学作综合全面评价。综合评价应包括优点、不足两方面,按较成功、成功、基本成功、不成功四个等级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当然对学生的发言应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敢于说,大胆发言。这样学生就会在今后的发言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长期坚持,交际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
【摘要】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乐清市的生本课堂教学研讨会,结束之余,一直在思考:我的课堂离生本课堂还有多远?但还是百思不得其解。究其原因,是对于“生本课堂”还存在着一种模糊的认识。在饱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等著作后,感受着他对“生本课堂”最精彩的解读,从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我体悟到他对学生浓浓的人文关怀。而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本文结合先前我对课前预习的课题研究,尝试着从“指导方法”、“明确目标”、“课堂补缺”、“习惯养成”等四个方面阐述学生如何进行前置性学习。
【关键词】 前置性学习 生本 明确目标
什么是生本教学?郭思乐教授是这样说的:“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我们称之为生本教学。”“生本”其实是一种理念,把教的东西变成孩子们的玩,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行动起来,使他们爱学习就行。而前置性学习就是这种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在进行生本教学前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与一般意义上的预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前置性学习作为生本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保证。
一、指导“方法”,让学生“有章可依”
前置性学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是生本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起始环节。但往往学生在前置性学习这个过程中,主动性不够,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首先就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能更有效,更深入。一般步骤如下:
1、朗读全文,标出段落。
2、通过和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并理解意思。
3、标划重点词(课文中反复再现的词,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词)、重点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不甚理解的句子,文笔优美的句子,并初步进行赏析)。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并写初读体会。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5、搜集相关资料: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由于作者的境遇不同,所以其作品的风格、感情不同);文本涉及的背景及相关事件、人物(特别是距离学生较远的人或事)。
6、精彩句段背诵(重视学生的积累)。
在学生有前置性学习的作业时,我一般都不会再增加其它作业,而是腾出大量的时间来让孩子学习和查资料。当然,前置性学习内容也不能过多或者是过于具体,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如果前置任务过多就不能保障学习的效果,在低年级或者是前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前置内容应该根据学情进行和课中有选择的进行。
二、明确“目标”,让学生“操作从容”
就一篇文章而言,学生不仅要读懂课文,提前解决生字词,还要开展延伸阅读,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如果学生总是按照步骤去学习,由于总的目标不明,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迷失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事倍功半也就在所难免。这就得要求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方向明确,这样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比如,在原先学习步骤的框架下,我会根据不同的课文为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写景的文章,我会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该怎样用你的声音将文章的美表现出来。如在学习《日月潭》一课时,要求学生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日月潭的美,你该怎样用你的声音将它的美表现出来,让我们也感受到日月潭的美。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我让学生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萨沙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你是最弱小的吗?举个例子说说。但不管什么题材的文章,都有一个同样的要求就是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收集有关资料,在旁边写出喜欢的理由。因为只有孩子进行前置性学习了,他才能在课堂上有精彩的发言。
当然,目标的提出,还要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对于中年级学生如何掌握段落意思,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初步读懂文章的主旨并提出相对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分单元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现教材一般是把类型相同或类似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中,一个单元课文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加强指导,/soft/从而使学生预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以便学生尽快掌握自学的方法。
三、课堂“补缺”,让学生“重拾信念”
通过前置性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自学中的困惑和需求,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在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学中把学生的需要和文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教学设计,精设对话,这样进行课堂“补缺”,就会使学生重获学习信心,有利于前置性学习的良性循环。
如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刚开始的感受可能是很肤浅的、表面上的,他们或画一个句子在旁边写上“这个句子真好,写日记是可以用”或画一个句子写上“这个句子真好!我闭上眼睛就能想到这个画面”,当学生这样写时,我们千万不能急,要注意在课堂上顺势而导,引导他们说感想、说不同之处,碰撞思维的火花。如《泉水》一课,有学生说“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从这个“冲”字上,我就能感到泉水很想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
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使孩子们在聆听别的同学发言的同时也能碰撞出自己的思维火花,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课文。再者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其实刚开始学生不敢说、不愿说,我要求他能站起来大声地说,再要求说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然后再一步步地引导。这样的话,孩子们就会说了。再者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聆听,教师也是如此,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只有老师配合学生,没有学生配合老师,老师看似站在讲台边,其实老师的思维并没有站到旁边,需要随着学生的思维走,做好顺势而导。
四、注重“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生本教学的有力保证。但学生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因此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当中,除了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监管,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形成外,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导向。通过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会更利于树立学生的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article/。
前置性学习将学生推进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前置性学习,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学生必会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生本课堂中来。通过前置性学习,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发问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自学,生本教学自然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前置性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学生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自学的兴趣就浓厚,自学的能力就得到提高,这就更好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生本。”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2.
(3)《‘生本’教育——不只是一种模式》,《中国教育报》,20xx.1.18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1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所以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于外界探索的想法比较强烈。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通过对于语文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狐狸的聪明之处主要体现在哪?”教师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也就是学生加深对于这篇文章理解的过程。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有效的思考。这样就会使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更加深刻,很好地保证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导入故事,吸引学生好奇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故事的吸引下,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给学生讲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例如,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一下王二小放牛,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最后牺牲的故事。在学生被故事的真情实感打动之后,对于语文文章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好的保证,语文教学的效率会显著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增强对于学生视觉的冲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由于年龄小,所以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这样就会使语文教学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对于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效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例如,在学习《青蛙看海》和《狼和小羊》的时候,除了在多媒体课件上制作出一些丰富多彩的图片外,还可以制作成动画,把这个寓言故事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的视觉感和听觉感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同时,学生对于文章中的不同角色以及具体发生的故事情节有了更好的认识。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四、开展小组学习,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认知能力比较差,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在遇到许多问题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困惑,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会也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会变得消极。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这个弱点,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小组学习凭借其诸多优势,在各个学科中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和认可。通过小组组员的配合,对于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究,从而很好地解决了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解决语文问题,语文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小组组员的默契合作,学生会受到团队精神的影响,对于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例如,在学习了《特殊的葬礼》,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尝试着写演说词。这个问题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比较难完成的任务。但是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可以化整为零,大大降低问题的难度。同时回答这个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展示自己的才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五、完善教学评价,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这样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效率也就得到了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完善教学评价,针对学生在考试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教室应该进行完善的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能够通过激励和鼓励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有了自信心作为支撑,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2
一、精读,教学优化的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多阅读。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每一个句子和段落,最后读整篇课文,这正是顺应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够充分感受到乘客的“从容”、作者的“提心吊胆”和艄公的“智慧、勇敢、机敏”,才能理解为何艄公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朗读课文,学生还能够感受到文字的优美,并能激发他们对艄公的尊敬。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的主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为“黄河的主人”做出铺垫,教学结尾处又深化了艄公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精神的升华。而且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了视频、图片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不认识的事物,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精思,教学优化的核心
文本含义来自精读,而所谓精读其核心又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在精读的`同时精思,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核心。教学实录———《珍珠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同学们,我们对珍珠鸟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请同学们带着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生:是一种可爱的鸟,因为它有小脑袋和“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生:是一种好看的鸟,因为它像“蓬松的球”,还有灰蓝色的羽毛。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仔细阅读了课文。同学们能够从词语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鸟的美丽和可爱,那么同学们能否再体会一下,除了可爱和美丽,珍珠鸟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生:还是一种胆小的鸟。(让学生阅读课文,品读文字,知道珍珠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师:珍珠鸟是一种胆小的鸟,那么它害怕作者吗?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师:很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过程。请同学默读第4段,看一下珍珠鸟是如何一点点接近作者的。生:开始的时候珍珠鸟在屋里飞来飞去,乱撞灯绳。师:这表现了什么呢?生:珍珠鸟害怕作者。师: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体现出珍珠鸟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鸟用小红嘴啄作者的笔尖,作者用手抚摸它,珍珠鸟“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师:所以,珍珠鸟经过很多次试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爱护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赖作者,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生:我们要关心和爱护动物,动物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师:对,作者关爱珍珠鸟,珍珠鸟才会这么可爱美丽,才会和作者友好共处。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了“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这一问题,由此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自主感受珍珠鸟一步步亲近作者的过程,认识到珍珠鸟对作者由害怕陌生到亲近的态度变化,并引出“完全依赖”的概念。这一过程又是一个精心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只有相互依赖,我们才能和动物友好相处,只有相互依赖,同学之间才能互助友爱,这正是本文作者冯骥才想要表达的人文思想。
三、精设,教学优化的保障
这里的设是指设计,教学设计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作为一种保障,关键是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实录———《爷爷的芦笛》(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强强被爷爷的芦笛声吸引到了海边,强强感觉很高兴,为什么呢?生:因为海边的风景很漂亮,并且爷爷的笛声很好听。师:对,这些都吸引着强强,让强强对海边的生活很向往,但是夜里爷爷把强强一个人留在家里,强强怕不怕呢?生:刚开始的时候害怕,后来不怕了。授:除了害怕,强强还有什么感受?生:很想念爷爷,孤独。师:那么请这位同学朗读课文,尽量将强强这种害怕、焦急的心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师:那么,为什么强强后来不害怕了呢?生:因为强强仿佛听见了爷爷的芦笛声。师:如果你是强强,你想对爷爷说些什么?生:爷爷,我已经变得勇敢,不再害怕大海了。师:很好,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和恐惧,才能培养自己的坚强品质,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教学内容层层推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有效地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深刻内涵。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样的设计,学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收获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3
一、正确认识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等知识的教授,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语文教学,无论是文本,还是学生、教师,都是最富生命意义的,因此最能也最应该张扬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使生本教学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与完善。语文可以看成是学生生命的“营养”,语文教学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吸收语文的“营养”,从而完善自我的生命历程。构成语文生命的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情感,那么语文教学就要研究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必然联系。用生命来解释生命,用生命来碰撞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这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小学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是,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学生有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二、积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在教师,这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用师爱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困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这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此,可以尝试“五优先”,即问题优先,板演优先,个别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质疑优先,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生命的活力,哺育每一个学生完整的生命。
用情绪感染学生。老师的情绪、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常常提醒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用语言鼓舞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语非常重要,用语言的魅力去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在这方面,我主要学习了用幽默的语言来宽松活跃教学气氛,这是在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后给我们的启发,“要上有意思的课”,幽默的语言无疑是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觉得上课也是那么“有意思”。
用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已被普遍采用,应该说这是一种师生共享成功乐趣的情感交流,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境界,在生命化教育中,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更要保障评价得以体现,能张扬生命的个性。
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的,学生对教师的好恶,往往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努力去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在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提升自己,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让学生在“生成”中学会珍爱生命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三年级有这样一篇课文《和时间赛跑》(作者:林清玄),语文老师应该在学生学完课文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理解时间的?又是怎样珍惜时间的?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懂得了时间的逝去和生命的意义,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具有的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四、科学把握语文与生活沟通的途径
语文学习不仅仅就是认识汉字,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表情达意。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之中。其实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是语文老师发现的。因为语文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写写日记,做一些命题作文,在这一倾诉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倾吐自己心中的不快,这个时候语文老师不仅要做一个工具性的老师,更要做一个人文性的老师,及时的疏导儿童心理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如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定会使学生得不到心理疏导而出现心理过错,影响到他一生的生活。语文教学提倡综合性学习,就要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美丑,把握生活的正确方向,不要让幼小的心灵迷失航向。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在当前这种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生命教育,让生命之花在语文学习中尽情绽放。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4
摘要:语文是研究汉语的特定学科,从小学开始便便随着我们的整个学习生涯,小学语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奠基阶段,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语文课中教师的语言往往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同时教师教学语言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讲授,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对此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找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从中可以启发教师,不断的改进自身,用得当的语言启发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体特点
一、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相关背景
(1)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语文是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我们的母语,以及从价值观等角度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语文的教学目的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学习语文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了解祖国文化,帮助学生更好的使用母语,从而更好的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好的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教学语言的作用
1。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其心智发展处于成型阶段,教师的语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而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在课堂之上,课堂教学语言便是其主要变现形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2。正确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明白课堂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双赢的,可见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课堂教学语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人开始关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我们的调查研究总结之后发现,教学语言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主要有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情感性、语言的生动性、语言的可接受性以及语言的规范性五个方面。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艺术和我们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也是学校等相关部门对教师的新要求。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学科目,它是研究我们汉语的重要课程,为此语言的艺术性在语文课堂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的不同课程在授课的过程是一样的,都会涉及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在课堂环节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最为广泛和常见的方式途径,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有距离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毕竟所处的年龄、位置不同,但是艺术的语言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明白学生需要的;学生也可以更深刻的明白教师的用心良苦,以使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本身就是人情感的具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课堂语言之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让课堂语言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服务;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主要的内容就是故事,故事的情节都比较丰富多彩,而且再加上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在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接受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教学需要用语言去给学生解释清楚,这便要求教师课堂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生动性的.特点,生动的讲述课文知识的内容,以使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到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及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生动性途径有很多,比如说使用多感官教学法,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乃至鼻、舌等参与学习,其设计是用不同的信息形式展现相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中由于有许多有趣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应用这样的方法,将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将抽象化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语文教学由难到易,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的越来越简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意思是让学生可以接受,可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小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形成期,而且学生的智力、心理都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不到位、并不准确,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说明,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语言,不可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要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可接受性,让学生可以理解自己所说的话,所讲的知识内容。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必须是规范的,符合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规定,不可以出现违规等现象。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各面都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之中的一举一动,要处处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不断的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使自己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小结
语言是一种艺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话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的教学语言,它的选择和使用都是需要注意的,教师必须考虑到相关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面对的学生群体,从而选择合适的课堂语言,给学生讲解课本知识,展示当代教师的魅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课堂语言的选择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知识内容、学生群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xx年第8期
[2]蓝长秀。探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新课程(下),20xx年第3期
[3]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xx年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民深刻意识到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国家在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的过程中,提倡从小学生入手,在促进小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有效建立起来生态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态道德教育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在构建优质物质生活环境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这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气候不断变暖,植被的破坏促使沙尘和雾霾天气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进行小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对于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同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重要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功底、帮助学生掌握大量汉字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它既包含对词汇的掌握,也包含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因此,在积极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将其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相连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将课本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播,还应当适当地增加课堂内容,促使学生道德观念的提高。因此,将生态保护这一道德观念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十分可行,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将重要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融入课堂当中,能够促使学生在理解字、词等内容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人文内涵,促使其心灵得到熏陶,从而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Ⅲ。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从中收获丰富的基础知识,心灵还能够得到净化、思想也能够得到熏陶,这种做法充分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时,小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道德知识,能够促使其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语言更加丰富,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而小学生又处于身心发展不健全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品德。所以,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学校的安排下积极参加生态道德素质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生态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小学生展开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积极同其他小学建立有效联系,促使语文教师的生态道德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都能够有所提高,从而促使生态道德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充分运用基础课程展开生态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汉字和词汇等知识,提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新时期,要想积极提高生态道德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拥有生态道德培养意识的情况下,将相关知识内容融入词汇和阅读教学。
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识字教学当中。例如,小学生在对儿歌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这一句儿歌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歌词中同生态和大自然紧密相关的词汇,在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大自然情境的同时,告诉学生保护河水和天空的重要性,并通过多媒体等软件为学生播放未受到污染和已经受到污染的河水以及青蛙的图片,促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环保意识。接下来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也应当制作相关环境和生态词汇的卡片。这样一来,在实现生态道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相连的基础上,学生的词汇和生态保护意识都能有所提高。
其次,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阅读教学当中。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描述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如《火烧云》《海上日出》等。教师应及时抓住文章同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关联,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例如,在讲解《观潮》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热爱钱塘江潮水美景的情况下,适当地对污染后的钱塘江进行介绍,促使学生了解破坏生态和环境的可恶之处,同时促使其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
(三)运用实践活动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新时期,我国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教学有所增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时间,举办保护生态的主题活动。例如,为学生举办环保知识讲座,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对城市附近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变化,总结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结论
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积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势在必行。增强教师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促使其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态和道德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3-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6-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15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26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5-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经典)06-2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