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说课稿

时间:2024-05-23 17:31: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细胞》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细胞》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胞》说课稿

《细胞》说课稿1

  1教学目标

  1、怎样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基本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故,本节内容比较容易。

  3重点难点

  重点:

  1、说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比较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动物细胞

  一、复习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调出课件中的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图)

  二、引入新课

  前面,你已经知道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那么动物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先来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教师调出课件中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中的第一大步骤:“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其中,展现: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五个步骤要一步一步的出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目的要求:

  1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自己已漱净的口腔内壁上轻刮几下。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轻涂几下。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思考

  (教师先提出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调出课件中给出的答案。然后,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用清水行不行?

  因细胞液有一定的浓度,它与生理盐水的浓度一样,用生理盐水不会使细胞涨破或萎缩,使它维持原壮,便于显微镜下观察。

  不行

  2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下面,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做好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教师调出课件中的这个实验的第二大步骤:“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第三大步骤:绘图。”并指导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帮助学生绘制出看到的细胞结构图。)

  四、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师调出课件中动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指出动物细胞的结构,教师总结归纳)

  2形态多样的动物细胞

  (教师调出课件中的形态多样的动物细胞图和参看教科书上46页想一想,议一议中出现的皮肤上皮细胞、红细胞图,帮助学生归纳出: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五、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调出课件中的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图。)

  六、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并展现出课件中的“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页面。)

  七、活动:制作动物细胞模型

  (教师展现出课件中的“活动:制作动物细胞模型”页面,并将学生分成七组进行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模型的制作并将各小组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

  八、练习:

  (教师调出课件练习中出现的六大题,让学生课堂上完成。)

《细胞》说课稿2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说教材和教学目标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生物知识的扩展延伸,也为后续其他模块、其他章节的学习奠定最根本的基础。

  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生物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基础,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②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 通过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新旧知识衔接能力,以及归纳整合能力,还有分析讨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本课的重点是: ①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本课的难点是: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介绍。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学生升入高中的第一节生物课,很多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之上,所以好好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再在已学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补充学习本节课新知识,犹如建立高楼大厦得有稳固的根基。

  为了是更好地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能力的为主的要求,以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本课采用了回顾旧知法,谈话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具体教学方式将结合教学过程来介绍。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制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1个课时。按照上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本课共设计了导课,资料分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探究——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练习,小结,作业六个环节,从生活到知识,从理论到实际的认知规律来完成本科的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导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SARS患者肺部X光片弥漫性阴影及SARS病毒模式图,引导学生回顾病毒相关知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再师生互动完成“问题探讨”。 本环节通过回顾学生已学的病毒知识入题,培养学生新旧知识是归纳整合能力,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生命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

  第二环节:资料分析——活动离不开细胞

  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着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四个实例,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的内容,分组讨论。最后师生互动总结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突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这一重点知识。具体介绍如下:

  实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的过程,可补充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最后让学生讨论回答讨论一。 学生认真观看材料,讨论回答讨论一,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和评价,最后得出单细胞动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一观点。

  实例二:教师播放人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图,并问:人的发育时从生命细胞开始?新生儿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更好的讨论完成讨论二。 通过实例二,师生互动得出了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实例三:教师展示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并让学生数数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至少几个细胞的参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分析并完成讨论三。最后师生互动得出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的观点。

  实例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HIV病毒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将此事例与SARS病毒联系起来就不难回答讨论四。从实例四中得出了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的观点。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展握了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这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外,还培养了阅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三环节:探究——生命系统的结构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按照以下的方式来呈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本第5页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再由最基础是心肌细胞说起,直至生物圈,逐个阐明了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即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适时补充各个层次的概念。除了群落和种群外,其他的概念,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已有学过,所以要重点补充群落和种群的概念配合实例巩固理解。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同时也针对其他生命系统的层次补充一些实例来加深理解。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还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巩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关知识。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得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部分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在情感上认同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四个环节:练习

  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其指导作用,学生通过本环节巩固加深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了归纳整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小结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逐一重复基本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三维整合的能力。

  第六个环节: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可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什么异同?

  ②怎么样使用高倍镜观察动植物细胞?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说课完毕,谢谢

《细胞》说课稿3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课时安排1课时。

  本节的内容首先由生活中的信息引入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使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便于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细胞分裂示意图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与生长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细胞生长和分裂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细胞分裂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由生物体生长来引导学生得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为了满足细胞分裂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上的需要,所以将其定为本节的重点,又因为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这就涉及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这些概念大多是学生初次接触,而且各微观的结构是学生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的,比较抽象,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设置为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授课对象为初一的学生:

  1、他们已经学习过细胞的结构,细胞的遗传信息库和细胞生活需要营养物质,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

  2、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生物课的学习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相对不是很强。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

  1、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生物科学并不深奥、同时反映出生物科学与数学的联系。通过启发法、展示相关资料,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阅读和交流:教材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精心思考,阅读教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讨论,交流,扩大学生思维,取长补短。

  3、指导归纳:在学完几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运用数学图象的形象化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诊断(温故知新)

  2、导入新课(我的设计是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设疑引导学生思考细胞是如何进行生长和分裂的?以此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合作探究(带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及时发现问题,看学生基本讨论完之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4、拓展延伸(答疑解惑,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5、归纳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脉络清晰、更利于理解记忆,以求更好的学习效果)

  6、达标检测(巩固知识、查缺补漏,当堂解决)/7

  7、课下作业(引起兴趣、给予鼓励、寄于期望)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层层设疑,启发思维,解决重点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以下方法:首先设置悬念: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让学生阅读59页,教师应给予指导。,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给予鼓励评价,肯定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对于细胞的生长,学生相对易于理解,但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就要抓住要点和切入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倒染色体的变化是细胞分裂中的重要特征。了解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次序:核分裂质分裂中间产生新细胞膜(植物细胞不要产生新细胞壁)。在分裂后当染色体形态与数目不变(意味着遗传物质不变)

  (二)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在解决重点的同时,牢牢抓住细胞分裂期染色体变化的“加倍复制——分裂——平分”这一线索,突破学生记忆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化规律这一难点。而遗传物质的倍增和平均分配这个难点,我主要运用数据和实际例子来加以描述,具有的形象化特点,这样来加以解决,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与教材内容实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期达到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各位。

《细胞》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内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

  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对本节内容确定的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针对这些重点内容,其中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学法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三、说教法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辅助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利用荧火虫的尾器发光的实验: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会发现尾器的发光情况会逐渐消失、设置对照实验,A组加入适量的ATP粉剂(展示课前买来的ATP、并让学生传看),B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结果会发现A组的尾器的发光量加强,而B组继续减弱。

  让学生讨论这一情境

  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从直观上知道ATP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和具体的作用。

  设问: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围绕标题展开教学,教学时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用百元大钞与一元小票购买小件物品,如果我们总是拿大额面值的钞票进午行交易会很麻烦,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钞票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有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细胞中的能量——在细胞中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 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键:

  通过再次呈现ATP药物及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和比较,调动积极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认识。

  3.ATP、ADP相互转化

  继续以上面的比喻进一步展开,将细胞中的能量通货比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钱,它会随着每天的花销而减少,因此要维持正常生活必须不断破开大面值的钞票给予补充,细胞中大面值钞票主要是糖类等有机物。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并通过动画形式介绍、图文转化提问、学生前台板书等过程教学,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比较: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放能。合成时是可逆的,但要注意与化学中可逆反应知识的干扰,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4、ATP的形成途径

  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注意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作铺垫。并与ATP的结构、功能、转化 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关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51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6、总结巩固

  从生物进行生命活动耗能的知识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补充练习以巩固。

《细胞》说课稿5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生活的环境》。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度: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合理的教材分析对教授新课极为重要,接下来我将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高中必修3第1章第1节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与后面其他章节内容联系紧密,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作用。

  (过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二、说学情

  从知识水平上来说,学生在初中以及学过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已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构建“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从认知水平来说,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整理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这对开展新课都有一定的帮助。

  (过度:根据教材的分析、学情的掌握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与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搜集材料能力、知识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过度: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知识点难易程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环境的组成与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环境的组成与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主张“以学生为主”,在此基础上,追求有效教学。因此,我将采用直观展示法、讨论分析法、模型建立法等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我的说课重点,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人体血细胞(图1)、草履虫(图2)的图片,提出问题: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细胞?请分别说出细胞的名称。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组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图1是人体血液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学生有可能不能回答出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根据本节内容,可以将本环节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红楼梦》中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从而引出体液的概念。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然后让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回答问题:体液有哪些组成部分以及所占比例?播放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关系的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分小组进行讨论课本中资料分析的前4个问题。同时基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理解的深层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资料分析,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好的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第三部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带领学生共同回忆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小组成员做补充,最后由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这样设计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从而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其他同学做出评价。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内化吸收本节知识,更好的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与学生一起以口述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中的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细胞》说课稿6

  通过学生自我测试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并及时给其插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前面一章已经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将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细胞作为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这是生物体在不同水平上的一致性。从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从细胞水平认识生命活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应该对细胞的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研究细胞的生活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采取试验模拟、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教学具体化。

  2、教学重点:

  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3、教学难点:

  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确定依据:学生对于细胞这一微观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猜想、类比、推测、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很多知识也不太好理解,因此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把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制成葡萄干,是由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了。吃葡萄干时会感到有甜味,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论述。

  四、说教学过程

  引导与探究,多媒体辅助

  1、引入新课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提问: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呢?

  引出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板书)

  2、讲授新课

  (1)由小组提出可探究的三个问题:

  ①细胞内有哪些物质?

  ②细胞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怎样获取和转换能量?

  (2)深入探究以上三个问题:

  ①细胞内有哪些物质?列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推导结论(板书):

  A、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

  B、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

  C、细胞内物质的分类: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分子比较小)和有机物(一般含碳,分子比较大)

  ②细胞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A、根据列举的现象作出推断: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B、怎样控制?(挂图演示)

  ③细胞怎样获取和转换能量?

  A、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能量的重要作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运动、思考等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B、能量的形式及转换

  C、细胞中能量的转换(挂图演示)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太阳能电池)线粒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发动机)

  3、课堂测试

  4、教师总结,使学生再次明确本课的内容

  5、布置作业

《细胞》说课稿7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结果。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它承接前面学习的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对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进一步学习,将前后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打下基础。综合来看,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维目标:新课标中与细胞膜有关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识别生物图并能对图表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教学难点为:“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受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了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进一步学习刚开始,对于细胞膜的边界性意义尚未形成。高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课堂积极性较高,若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主动性较强。

  三、说教法学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法,教师通过提问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按6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1、(诗意导入,激发兴趣)在课件上展示一首诗《爱到细胞深处》,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诵,并找出其中我们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点。在充满诗情的意境中,感受生物之美。同时,利用诗中出现的“水、糖、DNA、蛋白质”等第二章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布置“学习任务一”进行小组讨论进而引出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确定材料,演示实验)要研究细胞膜,就要首先获得材料,教学过程第二步展示几组不同的实验材料图片,布置“学习任务二”,在教师给予一定信息的情况下分小组讨论实验材料以及获得纯净细胞膜的实验方法,由小组代表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最后,教师通过视频演示总结实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

  3、(给予信息,自主探究)展示不同的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布置“学习任务三”,通过三个探究案例,分小组展示探究学习得出的结论。学生通过组内分析得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节细胞膜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将“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中。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4、(联系生活,贯彻理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检测癌症的方式“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并展示武汉市六医院的检验报告单。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是与身边紧密联系的,从而主动积极的钻研学习。响应新课标理念“注重现实与生活的联系”。

  5、(自主学习,达成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才能营造和谐轻松自信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细胞膜的功能”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小诗,并告知学生描述的是细胞膜的功能,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课本这一块知识后分小组简要叙述诗中哪些语句分别体现哪些功能,并选代表对每种功能举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探讨学习的方式,巧妙的将重点内容细节化,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记忆更深刻。

  6、(课堂小结,能力检测)课堂最后,由学生代表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步板书。通过拓展创新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如下

  五、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互动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学生能够掌握细胞膜的基本成分,能够联系实例理解并记忆细胞膜的功能,掌握细胞膜的提取方法,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到细胞膜对于细胞完整性的重要性。

  尾声:

  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探究能够让学生自主发展创新能力,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生物的热情,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发展个性,这才更契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细胞》说课稿8

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单细胞生物》,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属于《课程标准》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要由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和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两部分内容组成;在教材编排上,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前面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深化,启下是为后面学习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第5单元的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的知识,对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对于单个细胞也可以组成生物体却缺乏了解,因此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明确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状态,从而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单细胞生物也是完整的生物体的概念。同时初一学生对于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但由于他们接触生物不久,对于实验的把握和思考都不够,常常出现问题,因此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草履虫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探究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实验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对仿真实验室软件的操作,培养学生对多媒体软件使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

  难点: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

  四、教法指导

  为了能够达到设定的三维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自行设计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实验方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在本节课中引入生物仿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实验过程,既快捷又能避免实际操作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且可以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直观形象,同时该软件还有实验报告的功能,学生能够立刻填写,反馈迅速。

  五、教学过程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一滴水中生命》

  问:在这滴水中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它们?学生通过回答总结出它们都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引言:正如同学们所看到的,自然界创造了这样一类神奇的生物,它们的身体仅有一个细胞构成,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它们的踪影可能出现在每一滴河水甚至草尖上的每一滴露珠里,此时此刻,它们也许就悄悄漂浮在我们周围的空气里,它们就是单细胞生物,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入它们的世界!

  二、学习新课

  活动1:认识单细胞生物

  引导学生阅读正文第一段及课外阅读部分,对单细胞生物建立初步的认识

  (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

  活动2:观察草履虫的结构

  学生以2人为一组,制作草履虫临时玻片标本,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运动,同时选定一个不怎么动的草履虫,对照教材图4—1找出相应的结构,并结合P52第一段文字,总结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并标注在图4—1各结构名称旁边

  活动3:了解变形虫的结构与功能

  阅读P52第二段文字及图4—2,了解变形虫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及功能,同时播放视频《变形虫》,了解变形虫的生活习性

  (二)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活动4: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提出问题:含羞草被碰到叶片会合拢,人遇到危险会躲避,单细胞生物是否也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呢?

  2、作出假设: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对刺激做出反应的各种情况,经概括而提出本探究的假设

  3、制定方案: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给草履虫什么样的刺激”、“如何观察和比较草履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是否要设置对照实验”等问题,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再参照教科书上的方案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探究过程:(以教材上的方案为例,借由仿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动手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5、得出结论:单细胞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够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三)单细胞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展示赤潮和太湖蓝藻爆发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单细胞生物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结合教材P53相关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出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可引导学生分别举例说明。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对单细胞生物了解多少?通过学生的发言最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

  四、练习反馈

  通过教材上的自我评价提问学生,从而达到对本节课的反馈效果。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细胞》说课稿9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主要内容

  细胞膜是细胞中必不可少的结构。本节课主要讲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下微调,从学生已学过的细菌的细胞壁入手,简要说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紧接着从学生能体验到的细胞膜的功能入手,讲细胞膜的功能,根据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结构又是由成分决定的,自然过渡到细胞膜的成份。最后联系生活,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解释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二、教学目标

  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的,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教师更要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b.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b.培养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c.通过玉米胚的染色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

  a.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建立起生命活动的物质性观点。

  b.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

  a.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b.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a.细胞膜的功能。

  b.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针对生物学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多媒体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

  2.学法指导

  依据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具体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通过指导学生对电脑课件的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和动手能力;通过直观教具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有些内容直观性差,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难点之一细胞膜的功能,我借助多媒体动画、视频,以演示生活现象,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而且设计了学生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亲身感受细胞膜的功能。将难点一一突破。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膜的成份与功能展开的。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的导言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1)不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高大的乔木,不论是低等的原生动物还是高等动物人,都是由什么构成的?(2)细胞有什么功能?(3)细胞有哪些结构?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让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回忆细菌的细胞壁的成份。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就可以了,重点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2)细胞膜的功能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并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演示相应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充满好奇并有强烈的求知欲x,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这时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并不能把它和成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桥梁,帮助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结构又与成分相适应,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成分。

  (3)细胞膜的成分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各成分功能的分析,引导学生认同成分与功能也是相适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肿瘤的化验单。

  (4)读懂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介绍肿瘤的化验单各数据的意思,结合本课刚学过知识,学生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置疑解惑。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时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依据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在出示练习题时,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巩固题考察学生对原材料的再认再现,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布置作业

  总之在本节课上,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植物细胞壁

  1.成分

  2.生理功能

  二、细胞膜的功能

  三、细胞膜的成分

  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细胞》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叙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了解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最终说明白蛋白质、糖类、核酸这三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认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等。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蛋白质、核酸等内容亲密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代谢、血糖平衡的调整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同学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肯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育学问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育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同学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熟悉,并能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碳的基础上。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目标为:

  1、学问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力量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学问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学问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育同学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熟悉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有两个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模块核心内容细胞代谢内容联系亲密,所以确定为重点。细胞中主要有三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2、3节学习了蛋白质和核酸,在这里有必要总结一下这三种生物大分子,使同学进一步熟悉生命建立在碳的基础上,及生命的物质性和区分于非生物界的特别性。教学难点有2个:多糖的种类,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同学对多糖的种类和功能在学校没有接触,很生疏。而对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没有直观的熟悉,所以将这两点作犯难点。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沟通法,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

  引入新课: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学问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连接。以问题探讨供应的情景和争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

  细胞中的糖类: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同学自主和争论合作完成表格对糖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有了肯定的熟悉,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纳图片介绍的方式,使同学有直观熟悉。

  2、通过思索题对糖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深识进一步深化

  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同学会熟悉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熟悉更有立体感。

  通过实例,同学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化的熟悉。

  环节三、

  细胞中的脂质:由和生活亲密相关的肥胖和心血管病入手引入,提高同学学习爱好。然后主要以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便于把握。

  环节四、生物大分以碳为基本骨架:虽然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但在2、3节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有了较深的熟悉,前面又重点学习了多糖,所以先让同学说明为什么碳是大分子的骨架,然后展现各种单体的化学结构,和各生物大分子的链链形分子,使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了直观的熟悉,从而完成重、难点突破。

  环节五:总结:使同学对本节内容保持清楚的思路。环节

  七:巩固练习: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学问点有一个全面精确

  的把握。

  八、板书设计:

  一、细胞中的糖类

  1、元素:

  2、功能:

  3、糖类的分类、分布及主要功能

  二、细胞中的脂质

  脂肪:C、H、O主要储能物质

  磷脂

  脂

  质胆固醇

  性激素

  固醇维生素D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为基本骨架

  九、课后反思

  努力的方向:在今后教学中,时时提示自己转变观念,仔细贯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施探究教学,向高效课堂努力,争取节节变为高效课堂,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同学,进一少提高教学水平。

《细胞》说课稿1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结,在初中有关生殖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绍生殖的种类。从有性生殖概念和种类引出了重点讲授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它以第一章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五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过程较为复杂。先通过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有一个印象,然后详细讲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数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后减数分裂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从而保持了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知识点)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以精子形成过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内容,而且前面涉及有丝分裂,后面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学习。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感到枯味,难以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染色体动态。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总结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新课讲授

  1.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数分裂。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2.过程

  (1)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提问:

  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

  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

  3什么叫四分体?

  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

  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

  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细胞》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的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知道观察动植物的方法。

  3、能说出分裂和生长的大致过程及意义。

  4、能够运用分裂、生长的知识解释生物生长的现象。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进一步熟练使用显微镜。

  2、练习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画结构的简图。

  3、会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分析并说出动植物的异同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在本章中的各项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并能够遵守实验纪律。

  2、通过学习有关的知识,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一节着重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的基本结构的形态和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植物与动物的区别。这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学生只有认识了的结构,才有可能理解的分裂和生长。二是介绍了的分裂和生长。的分裂和生长是十分重要的生理活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些知识的介绍为学习后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本节中安排的观察动植物的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动、植物,既练习了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也认识了植物和动物的结构特点,并初步学会画结构简图。通过前一节实验课的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节实验课内容比较多,加上实验指导和讨论,时间很紧。

  3、与其他章节的知识联系:

  (1)、是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在以后各章节中,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都是建立在结构和功能基础之上的。如:质的流动是理解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基础;液泡是学习的.生长、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作用的基础;核及其所含遗传物质是学习生物遗传的基础。

  (2)、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是根的生长、芽的发育和果实与种子的形成的基础。

  教法建议

  一、《》一节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一是要介绍微观的;二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一个概念,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具有生命;因此,在本节知识内容传授方法上,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结构的知识,最好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先进行观察实验,再进行讲述归纳。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组织教学,难度比较大,要求教师做更充分的准备。

  2、是加强直观教学。如利用课本的各种图、模型或媒体资料让学生发解是立体的,并准确指出有关结构的位置;还可以利用动物的结构图与植物的结构图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何区别。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分裂和生长的动态观念。这样既加强了直观教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是要突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如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4、是通过设置情景引入新知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的分裂和生长”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的问题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展开讨论和学习。

  二、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第二节实验课,但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及练习在显微镜下画生物图却是第一次,所以学生动手能力起点较低,操作不熟练,操作时间一定较长。为保证实验的效果:

  1、在做“观察结构”的观察实验时,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内容以及操作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以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

  2、教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以提高观察中的理解性,有了理解性,就能提高学生对物体观察的迅速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3、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如由表及里或由下至上等,从而提高观察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及完整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结构(如核),从而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xxxxx。

  重点

  1、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的知识。

  2、临时装片的制作。

  难点

  1、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

  2、生长和分裂的动态过程。

  教学手段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同步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1、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中详细地列出了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的具体步骤的图片。要求学生熟记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并得到初步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以利用第一课时中的植物的临时装片的制作,让学生初步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利用第2课时中动物临时装片的制作进行巩固。

  2、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也是本节的重点。学生只有了解清楚的结构和结构,才有可能理解的分裂和生长及后面各章里的知识。由于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并不完全清楚,所以在学生观察临时装片,要给出相应的挂图或用实物投影展示装片中的实际状态。并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详细的讲解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准备

  1.对学生提出要求,在不知道其用途和用法之前不能动实验用具或用品,要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生物实验的用具多是一些易损物品,材料也多为活体材料,所以要仔细认真,不要损坏和浪费实验用具及材料。

  2.仔细检查实验器材。在实验台上有固定的放置位置。(可把实验器材的品名顺序写在一块小黑板上,便于学生检查。)

  3.准备示范镜。

  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分3课时)

  第一课时: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一、引言:

  请一位同学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由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大家一起回忆显微镜的使用。引入课题:“在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时,我们曾使用了永久装片。但当我们要研究某一新的生物材料时,就必需不断的进行显微观察,这时,我们就要制作临时装片。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二、讲授新课:

  1、临时装片的制作:

  (1)让学生按要求将显微镜安放好,对好光,准备使用。

  (2)介绍实验用具及其用途: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碘酒……等等。

  (3)制作临时装片:教师先示范并强调注意事项,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完成。

  强调:①擦拭的重要性。

  ②滴水太少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滴水太多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③撕取或洋葱鳞叶表皮,以0.5cm×0.5cm为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仔细展平。

  ④盖玻片时防止出现气泡及气泡的识别。

  ⑤调焦观察应严格按照显微镜的操作规程进行,为在急于看临时装片的内容

  (4)在完成后可让学生独立地再做一次。

  (5)小结,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归纳为“擦”、“滴”、“取”、“放”、“盖”、“染”、“观”等(染色不是必须的基本步骤)。

  2、临时装片的观察及植物的结构: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与挂图所示相对应的各个结构,并认清它们的位置。

  (2)老师利用挂图和立体模型来讲述各结构的特点、位置和基本功能。

  注意:

  ①讲述顺序应由表及里。

  ②明确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膜、质和核则是生活着的。

  第2课时: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一、引入:先让一位同学,指出植物结构挂图中的各部分结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示意图。引出课题:“组成动物的又是怎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

  1、临时装片的制作:

  (1)阅读课本中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指出与植物临时装片制作不同的步骤。教师总结。

  (2)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临时装片的观察及动物的结构:

  (1)提问:动物在结构上与植物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对照挂图观察临时装片,并进行讨论。

  (2)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口腔上皮示意图,边总结动物的结构。并组织学生对照板图得出结论:的基本结构是:膜、壁、核。

  3、小结:由此可见,是植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画生物图的要求:(结合板图讲解)

  要求:

  (1)真实。

  (2)注意图的大小、比例。在图纸上的位置要恰当、美观。

  (3)画好图后,要注明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指示线应水平画在图的右侧,指示线末端注明名称,字迹要工整。图的下方,要注明这个生物图的名称及放大倍数。

  (4)用3H铅笔。

  (5)较暗部分用密集的铅笔点来表示。明亮部分则用稀疏的铅笔点来表示。(点点时,要求铅笔与纸面垂直,点出来的点应是细圆点。)

  要求学生对照显微镜下的人体口腔上皮画生物图。

  第3课时:生物的生长

  导入:

  先请学生描述生活中熟悉的生物生长的现象。提出问题: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引出课题:生物的生长是由基本单位——的某些改变引起的。

  讲述新课:

  一、设置学习情景:

  提出问题:一粒种子长成一棵苍天大树,生物体内的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总结:生物体的生长是体内增多和增大的结果。

  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1、利用挂图、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学习的生长的过程。(录像或课件可以让直接学生建立动态的认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生长各部分的结构有什么变化?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的生长主要是内液泡增大的结果。

  2、通过提出问题:的生长是否一直生长下去?组织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此问题(详见附录)。教师总结:对于体积相同的个体,如果组成的单位结构最小,总的表面积就越大。

  3、利用挂图、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学习的分裂。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的不同分裂方式、讨论的分裂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总结:分裂时,核先一分为二,随后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核,植物在中部形成新的膜和壁,动物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

  4、小结:由于的分裂和生长,生物体由小长大。

  三、设置新情景,引出下节课题。

  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形态是否都一样?是否都具有分裂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叶横切切片,得出结论:生物体内的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细胞》说课稿1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糖的组成元素、分类及分布, 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完成糖的分类、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细胞》说课稿14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中的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在前面两节: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编排的,体现了细胞结构由表及里的顺序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

  另外,其中的几个经典实验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稳态与环境》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可以看成是初中教材的补充和深入.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各部分结构以及他们的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脑子中能呈现出细胞亚显微结构的三维图,加深"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阐明细胞核的功能和结构,寻求探究细胞核功能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探究实验的初步理念,分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形成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思想;

  ②.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了解生物学的模型的构建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细胞核的功能、结构以及功能与结构之间相适应的关系;

  ②.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基本思想、能通过实验题目分析实验的基本设想,实验目的,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的整体思路,知道实验应注意的内容及方法,最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了解探究实验是生物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最求知识的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作风,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和创新的意识;

  ②.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自立自信的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②制作细胞核的三维结构模型。

  (2) 教学难点:①领悟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②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说教法:

  本节课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的。这是根据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特点来合理选择的。探究性学习是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合作,构建和内化知识的.学习过程。

  本节教材的内容很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其原因是:细胞的结构虽然在初中学过,学生也依稀记得细胞核跟遗传有关。但是,有关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学生还知之甚少,细胞核为什么能够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跟细胞核的结构有关系吗?…… 细胞核内还有许多奥秘有待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支配,突出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复习前面所学习的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相关内容,同时使用多媒体、讨论、提问等手段加强教学,是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的接受新知识。把握住“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从细胞生命活动的角度来加强细胞内部主要结构之间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2) 说学法:

  课前布置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以小组合作形式课前完成是出于注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课下完成也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另外,利用安全的废旧物品制作细胞模型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通过展示学生尝试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以及交流“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引发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究兴趣进入本节的学习。之后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探究细胞核的功能,并派代表发言,总结细胞核的功能。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部分的教学中,以给出“思考和讨论”题,学生进行思考和自由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则适时引导、补充、精言归纳,在探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过程中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支配,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突出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六、教学过程: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内各个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共同分析产生分泌蛋白的具体过程;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细胞器可以这样有条不紊的密切合作?他们之间是如何协调形成统一整体?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问题探究:细胞核在细胞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探究细胞核的功能的呢?

  首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及师生共同分析“资料分析”中的第一个实验《美西螈核移植实验》,提问美西螈的皮肤的颜色是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控制的?然后分析以上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说明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细胞核控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举出克隆羊多莉绵羊的实例,来加强对这一结论的理解。提醒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寻求能体现细胞核的功能其他证据,引出第二个实验《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引领学生共同分析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细胞核的关系,即细胞核控制着细胞分裂和分化,然后让学生提问,总结细胞核的功能,老师继续引导说明科学的严谨性,领读第三个实验《变形虫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细胞核有更多的能力,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为进一步验证结论,再引出第四个证据《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最后学生分析四个实验共同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紧接着再设问:那么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细胞核的结构中寻找答案,结构决定功能。从而引出细胞的结构。分析细胞核功能产生的原因?是哪一部分的结构在其作用。在分析这部分结构时,同时多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细胞核能控制细胞的遗传,说明其应该有什么物质?

  (2) 含有DNA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它们的外面都有什么相同的结构?

  (3) 细胞核能控制细胞,肯定能与外界联系,如何能办到?

  (4) 学习RNA的分布时,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少量还分布在哪里呢?

  对于这部分比较抽象的概念,如DNA、染色体、染色质等概念,提出问题:染色质是否等同于DNA呢?染色质与染色体异同点及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其中的关系。这部分可以使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加强直观教学。

  最后,进行本节的小结和本章的总结,强调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在细胞核的统一调控下,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代谢、遗传等各项生命活动。为了加强理解,安排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安排时间交流、互评作品,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结构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mRNA→外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蛋白质→内

  染色质(体):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八、课堂小结:简单总结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作业设计:《红对勾》上本节相应的练习题。

  十、课后反思:

  教学中采用了课前复习提问,新授课时板书与多媒体并用及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加之及时巩固的配套习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较好。

  成功之处:

  (1) 实现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2) 突出了重点,较好地解决了难点;

  (3) 教法运用合理恰当,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

  (4)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 时间安排稍显紧张,最后的随堂练习稍显匆忙;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凸显,教学讲授的内容稍显多了些。

《细胞》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意义。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

  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

  1、实验设计过程

  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知识。

  3、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

  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提出课题: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一)、区分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片2)

  1、“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区别?(图片)

  2、“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联系?(图片)

  3、细胞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呢?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5、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

  (从“反应物、产物、场所、条件、本质、方式等多方面归纳)

  细胞呼吸是指糖类等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片4)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简单介绍此片:图1、2、3)。

  (片5)

  首先我们看一段小资料同学们能否从这段资料中,提取出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信息?

  学生:(同学们可能分析出:)酵母菌产生了CO2、酒精。

  教师:(此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酵母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据酵母菌的介绍(有氧、无氧均能生存)酵母菌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产生的呢?

  教师:科学结论的得出,均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或推翻这位同学的分析。

  在设计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其生活方式与动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生物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手段。(可转回片4)

  2、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讲解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3、在检测观测指标时,应根据具体的观测指标采用具体的实验措施:CO2、酒精可通过其化学性质来的鉴定。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酒精的鉴定需在黑板上写出)

  (片6)

  展示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片7)

  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完整实验步骤(与此同学的实验过程比较)

  (三)、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片11)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能否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观察现象:面包松软,啤酒的形成均与酵母菌有关

  2、提出问题:酵母菌的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3、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最可能假设:

  4、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操纵实验变量;科学检测实验的观测指标;限制好无关变量

  5、实验结果预期

  6、实施实验,

  7、得出结果,对比分析,判断假说真伪、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正确。

  8、得出结论;

  (四)、本节课小结:

  (五)、关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有关实际应用,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

  (六)、作业:以哺乳动物(小白鼠)、植物(小麦、金鱼藻)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七)、以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1、操纵实验变量:活种子、死种子。

  2、科学检测观测指标:(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观测指标的分析。)

  A: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有机物量(物理学方法)。

  B: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氧气量(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

  C:观测指标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学方法结合)。

  D:观测指标为温度变化(物理学方法)。

  (八)、板书:

  第二课时:

  提问: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类型?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一)有氧呼吸全过程

  出示课件:(展示有氧呼吸过程图)由学生先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从何而来?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再请学生讲述,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场所、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情况及反应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的原因,以解决学生中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过程图;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放能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讨论: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无氧呼吸全过程

  提问:苹果、香蕉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回答:酒味。)转入无氧呼吸的学习。

  展示: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提出要求: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自学无氧呼吸过程、产物、能量的释放、概念、发酵等,教师只起组织、提示、引导和归纳性总结的作用。

  (三)、有氧、无氧呼吸的比较

  提出问题:讨论并分析:

  1、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异同?

  展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4、那细胞呼吸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

  展示:知识目标检验小结:让学生自行检验有无达到知识目标。

  (五)、课后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农村有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请同学们组成合作小组一起探究甜酒酿的酿制过程并能提出相关问题继续探究。(如:①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②加的酒药是什么?③既然是酒为什么会甜?④在瓷坛内的米饭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⑤酿制甜酒酿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酿吗?等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效果预测: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后的探究性课题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细胞》说课稿】相关文章:

《细胞的增殖》说课稿12-05

《细胞增殖》说课稿12-15

《细胞的癌变》说课稿07-10

单细胞生物说课稿05-15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说课稿07-19

《细胞能量通货-ATP》说课稿(通用12篇)11-14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说课稿07-08

语文伟人细胞的教案02-11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