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7 09:31: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图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

  1、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问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2

  《认识图形》本课的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并能辨认这些图形。重点是会区别这几种立体图形。

  本节课我是在复习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课前我让同学们回家准备了一些立体图形,如:各种盒子和玻璃珠。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学生参与性很高,特别在做小游戏,蒙眼摸一摸,说出你摸的是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刚开始是个别学生上台展示,看到孩子们这么感兴趣,我就让小组合作互动玩这个游戏。

  课后我反思这节课,这堂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一分、摸一摸能够让学生直观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并区别这些立体图形。但个别学生对于圆柱的名称还不太清晰,长方体、正方体会说成长方形、正方形。我收获最大的是低段孩子学习要建立在兴趣浓厚的基础上学,那会学得轻松,学得开心。在玩中学,学中玩,知识才能更容易掌握。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3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积木"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玩积木"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4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借助直观的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北师大版的教材在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上采用的是“先体后形”的策略,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有先整体后具体的特点,因此我们团队在进行备课时也是力求从学生的视野来设计这节课。比如在流程的安排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外部观察和感知对一些物体进行分类,然后再具体观察每一类物体的形状并找寻特点;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有非常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我们也是力图从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整节课基本顺利实施了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想法,并大胆的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虽然有诸多问题,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已属不易,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能力也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在教学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但是,在整节课的调控组织方面,我们还都需要继续学习和努力;在学生交流合作中,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使学生适应并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们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但是如果对长方体的内容进行过多的探讨就会涉及许多平面图形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以上就是我对我们团队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6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玩积木"是他们最的游戏之一,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图形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由于平面图形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中引入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这节课设计的思路是:

  1. 先让孩子们在观察、操作中体会“面在体上”,并且通过“描”“印”等方法,得到对应的平面图形;

  2.再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不同平面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

  3.在认识这些图形后,通过观察思考,体会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进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重在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自主发现、获取新知,在操作后设计了连麦分享环节。但是直播过程中,因为网络等原因,连麦失败多次,不仅没有完成分享的环节还浪费了很多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年按特点和情感因素,甚至可能还会因为连麦问题,让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所以,尽管在预设中考虑到时间因素,每个环节安排的都十分紧凑,仍因为网络原因出现了超时现象,课堂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在以后的.直播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和把握这些细节。

  关于线上授课,我还有一些思考和疑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对于不太会使用互动面板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在进行这类对操作和自主发现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到底该不该通过连麦互动,来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尽量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设想:如果连麦成功,则我们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想法互通,实时把握学生学情,掌握学生从观察到操作到思考到总结的过程;如果连麦失败,不仅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让许多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事倍功半;但如果预设中舍弃一部分这样的连麦环节(因为30min的课堂时间,往往连麦2个人差不多,再多1个就很困难)则很难达成相应的目标。这是我的一个疑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呢?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8

  本单元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几个立体图形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加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在课前的谈话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来认识这四位老朋友吗?导入部分,让学生上来摸四种立体模型。并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后,说说立体模型表面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结合淘气和笑笑的办法思考用什么样的办法把立体图形的表面图形搬到平面上,体会“面在体上”。从而引出今天所学的内容--有趣的'图形。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把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结队成为好朋友,加强了学生对新图形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找找教室和身边的物体说说哪些物体中有今天所学的图形。这样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在教学中我先后设计了猜猜我是谁、摸物体、找朋友等游戏,发现学生积极性比往常高很多。但毕竟学生自制力欠缺,课堂容易过于“气氛”,这点以后教学中还需完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三角形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用小木棍搭建三角形的游戏,比较几个学生搭建的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几个三角形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三条边是可以不一样的。

  整堂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足之处尚需改进。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9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京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设计和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中要求自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画,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在之前就已经掌握,所以我就不仅局限于学生单纯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的收获很多。

  1、 情境导入,拉近学生的生活

  上课伊始,我通过询问学生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脚印》一课,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了形象思维之中,在学生回忆中,我把课文中的几个小动物请到了课堂上,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动画是学生最喜欢看的,设计成动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观看结束时,开始追问:小动物的脚印都像什么?它们是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的?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小脚丫留下脚印,有什么好办法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习过的课文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这样既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为下面的学习铺垫了基础。

  2、 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概念性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找到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概念知识的“帮手”,这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景中“做”数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实践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我提出问题:“怎样把物体的面印在纸上呢?”学生马上思考并且动手操作实践起来,他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印一印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类粘贴,展示学生的智慧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进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学生表现的特别积极,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图形贴上去,看到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积极劲,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4、 回归生活,强化学生的认知

  在学习了新知以后,我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平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几种基本图形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欣赏多彩的相片,从美丽的动画中寻找图形,在观赏的过程中,再一次强化对图形的认识,还使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精彩的动画效果刺激了学生的美感,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虽然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展示作品时,也没有明确的让孩子们评价,合作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实效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本课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性,让学生在最少的语言信息中获得最多的数学信息。在不断的修炼中,练就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同时通过这节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0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将生活中的物品带进课堂。原本也很矛盾,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家中带三至四种物品,课堂上一定会很乱,教师在课堂上不好组织怎么办?后来一想,只要对学生们的学习有利,能够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把知识牢牢的掌握,就一定要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因此,我坚定了自己一开始的想法。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们自己把带来的物品看一看,摸一摸。再让四个学生一组合作学习,把他们带来的物品集中起来拼一拼,搭一搭。我对学生们说,咱们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手儿最巧、配合得最默契,拼得图形最漂亮?只见,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接着就忙了起来。小手拼摆着、比划着,小脑袋晃动着,小嘴说着,真的忙的不亦乐呼!当我走到排在后面的一组时,我看到一个调皮的孩子手中拿了一个杯子垫,当时我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大发雷霆,但当时我没有做声。我考虑到也许他们拿得这些正好可以用来让孩子们区别和更好的认识本节课中的四种图形。我默不作声的接着到别的小组去了。一会儿每个小组的孩子们陆续的拼出了非常漂亮的`作品。看,一幅幅经过孩子们用心雕琢的作品产生了,有的拼出了汽车,有的拼出了机器人,真是难以想象,这些作品出自一年级孩子之手。有人说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当你走近儿童的世界,哪儿将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哪儿你将收获“意外”,补充知识。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们把带来的物品分一分。当我们把四种图形的特点讲完后,我说:“孩子们,眼睛都看着老师,我走到哪里你就跟

  到哪里,我拿什么你就说出它是什么图形。”当我走到孙家宏旁边时拿起了他桌子上的杯子垫说:“这是什么图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说:“它什么图形也不是。因为它很保”有的说:“它像一个圆柱。”我问:“为什么?”孩子的回答是:“虽然它很薄但它的上面是一个圆形,下面也是一个圆形,中间也是直的,所以它是一个圆柱”当他回答完后,教室里在短暂的沉默后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直到此时我才意识到我刚才做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孩子们不但加深了对圆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并发现那些不易被我们发现和可能被我们忽视的图形。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1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熟悉,对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了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学具,比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玩的'时候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现在也上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课了,对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学的非常轻松,有些没有学过的就慢一点,但是还好,不管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上课都很认真,能坚持一节课,对于他们是个不小的进步。有时候他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们班来了个孩子,第一天来,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让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很吵,而且还很配合我们哄那个小孩,其实他们知道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幼儿园那么自在,但是他们还是跟那个孩子说小学什么什么好,上课有游戏玩,还有贴画奖励,还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课。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终于不哭了,跟着老师回座位,拿出书来读。我想如果当时只是我们老师哄她,估计没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2

  “认识图形”这节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提供了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

  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3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4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连一连”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让学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地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

  这堂课有以下几点优点:

  一、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分类、命名、举例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观察体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状物体的'应用。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事物,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形状的特点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足的地方:

  一、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精准,评价性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二、对学生活动时,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独自在研究物体。

  这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物图,模型图,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最后是知识的应用层次,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适当的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很关键,一年级学生好动、容易被教具吸引,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一定要把活动指令想清楚,给学生说清楚,这样才能有效活动。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5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3-23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02-24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9-28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04-17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0-27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02-25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07-28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09-04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