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30 14:06:38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论文(常用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论文(常用15篇)

数学教学论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获取信息的过程。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听觉获得,视觉方面获取仅限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的内容,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应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多媒体教学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1、变枯燥为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软件色彩鲜艳,图象生动形象,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几何语言課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如Flash),将几何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对象,动态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化静为动、变动为静,把运动操作过程分解或通过变换展示等手法,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或变动为静,并把声、像、文字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富于变化的学习环境,大大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

  如《圆的周长》就将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问题,通过变静为动解决了。首先利用计算机模拟圆周被拉直的变化过程,然后再用直径去量拉直的圆周,学生便可清楚地观察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通过两个大小不等的圆及学生任意确定的圆进行反复演示验证,学生很快从中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 ”。这样便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问题在图形的不断组合、对比中展示出来,减缓了学生观察、思辨的困难。将教学难点逐一突破,帮助学生理解 、掌握知识,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3、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学习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如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把习题编制成一个个的可交互操作的界面,学生在学完新课后,每一位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完成练习,正确则由计算机立即给以表扬,加以强化,并出示下一题;回答错误,则给出提示或鼓励,让学生再继续思考。这样通过自己独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便于形成技能,更牢固的掌握知识。也可以把学生带进“数学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得出结论,进而体会到知识的`形成与发生过程。

  如要想全面了解函数y=ax2+bx+c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象的影响,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任意输入不同的a、b、c,观察图象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结果,学生自己得出a、b、c的值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一改过去许多学生头疼的、枯燥的理性阐述,像是在做有趣的理化生实验,又像是在做游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空前的热情,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得出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猜想,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成功地形成了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其功效也数倍于传统的语言描述与原始的板演,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欲望,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作用。

  另外数学教学的一个很大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有时的解题思维是课前教师所不能预见的。因此,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更应注意发现学生思维出现的火花,切忌因学生思维与课件的预设不一致而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的使用,已经引起了教学模式的变化。以往教学几何图形,一般先由实物引入,然后再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再根据图形来认识特征。而现在直接出现图形,研究特征。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在网络中,教学信息双向传播,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还可直接与计算机“对话”,计算机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使因材施教得以落实。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它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促进教学教改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在效办法。

数学教学论文2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对教师讲解的知识不理解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效率,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一味的接受知识内容,这样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就能有效的改善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形象的内容,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培养的学生模型思想,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对公式的理解。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能将实际的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成学习的工具,不能将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能够有效的改善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能够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充分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从而提高学生有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科素养这个词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个人素养得不到提高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影响自身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改善教学方法,一味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能够有效的改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对数学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能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

  1.创设情景,营造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良好氛围。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智慧宝典,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钥匙,只用掌握了这样两项教学方法采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创设情景,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提高自身对模型思想的内容,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模型思想。教师在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对生活内容的理解带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当中;其次,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能否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表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说“见过”,这时教师笑着说“下面请同学们在回去的`之后仔细观察钟表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同学们利用三天的时间仔细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第一天,学生回去之后仔细观察钟表上的秒针,很快秒针就走了一圈,但是这个时候分针才走了一格。第二天,学生仔细观察中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结果学生发现时针走的很慢,分针虽然走的比时针快,但是还是比秒针慢在分针走一圈的时候时针才走了一格。第三天,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进行统计,这样学生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构建了模型思想,最终学生得出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的结论,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了模型思想,这样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2.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模型思想。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培养自身的模型意识,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出现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问题,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没有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模型思想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有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们的课本就是长方形的”,还有的学生说“我的铅笔盒也是长方形的”,这时教师笑着说“刚刚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手里的工具对咱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和宽进行测量”,听到教师安排的任务之后学生都积极的进行测量,有的学生直接用直尺对课本的边长进行测量,还有的学生将胶带缠到课本边缘,然后用直尺测量胶带的长度,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实践的方式求出课本的面积。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对学生说“刚刚大家求出的教材的面积是多少呢”,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是400”,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是390”,这时教师对学生说“刚刚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方形面积的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模型思想的理解。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观察的过程中构建模型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能有效观察生活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构建模型思想。这样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例如,教师在教学《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是不是都很喜欢去超市买东西呢”,学生很兴奋的回答教师“是”,这时教师说“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小任务,下次去超市的时候要对比同类商品哪一种更加划算”,学生在超市购买酸奶的时候就完成了教师安排的任务,一种酸奶是300g为5元,另一种酸奶是200g为4.5元,学生对酸奶的价格进行计算,结果发现300g为5元的酸奶更加便宜,这样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练习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超市价格进行观察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模型思想。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良好氛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模型思想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观察的过程中构建模型思想的方式,将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重点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参考文献:

  [1]赵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初探[J].学周刊,2017,(06).

  [2]田丽新.小学数学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对策分析[J].赤子,2014,(03).

  [3]李梅莲.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数学教学论文3

  一、产生职中教学教学问题原因

  (一)从老师来讲

  教育手段落后,教师任务繁重,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已经是21世纪的今天,早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而有时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乡镇,老师都不愿意舍弃黑板:不管是出于节约资金的需要,还是崇仰艰苦朴素的真谛,这都给现代化教育打上了一个顿号,使得课堂教育信息化进程放慢,甚至有的还说纸张永远是学生真正的朋友,未来经济在发达,也离不开纸张。老师的教育观念还是借鉴过去成功的例子来教学,殊不知,时过境迁,哪里还有一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教学,可想教学质量会怎样?

  (二)从学生来说

  没有进入社会,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未认清职业中学数学教育的作用。从一生下来,便是跟着别人学习,很少自己动手来验证别人的话对与错。在知识的储备量增加后,心里上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二这些疑问在得不到答复时,心中的“为什么”便显示出来,这与我国教学,老师是绝对的,相冲突,由于环境和文化的区别,使得学生逐渐在学习中丧失了积极性。由幼时的主动出击,换成了现在的逆来顺受,甚至是充耳不闻。

  (三)从社会方面说

  家长只看重成绩和名次,很少关注学生真正的需求,在温馨的家中也很难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领导追求利益,对学生也是区别对待,从心理上造成了三六九等的等级差念,纯真的教学变成了价值利益的`交换。老师的待遇不同,也给老师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埋下了一定的伏笔,待遇高的老师讲解细腻。而其他的老师则是另一种方式,多样化的教育,使得学生差别极大。

  二、建议

  (一)注重学习的衔接性

  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任何环节的一、脱漏,都会对给后及教学带来无法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到查漏补缺的工作,来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中学的数学教育知识的距离,顺利的进入职业中学数学园地。老师也应该时时刻刻与学生多交流,多开班会,了解班级学习情况,及时的向上级反映真实的学习面貌,便于教研室制定相对应的教育计划进程,时刻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表和量化考核表。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个体潜力的动力。职中数学课堂,尤其要重视兴趣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失败学习的经历和阴影,他们厌恶、憎恨甚至是抵制数学的学习。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多开展数学竞赛,来激励和表扬学习用功的学生,而不是简单的仅凭一纸文书来论成败。老师应多联系生活实际,多联系学生所学的专业课,开展野外数学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上,时时刺激、处处诱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

  新的职业和就业领域中,需要的是不同种类的人才技能,这就要求职教数学课程的开发与设置须选择更为灵活的策略,以适应知识、技能更新换代及周期缩短的特点。有调查表明,人的职业技能85%以上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把那些只是为了体现学科本身的体系、逻辑,或者是借以用来表明学科的水准、高度而学生确实学无致用又力所不及的内容放进课程,那些完全可用计算机(器)来完成的繁琐计算、推理、证明等,也没有必要用来挤占学生的时间,更没有必要用偏题、怪题来为难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聪明才智用在动手实践中。

数学教学论文4

  一、小学数学趋于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要求

  1.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每天学数学,用数学,但由于课堂过于空洞和不切实际,学生们对数学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就教学现状,让小学数学做生活化的改革。2.现有教材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还很困难,发展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多增加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改造并充实教材内容。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行中遇见的问题与思考建议

  1.过分追求生活的原型。教育者普遍认为教育应该做到与实际生活接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一部分数学老师认为数学教学应当生活化,如果小学数学教学没能联系生活,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有些公开课上,一些老师生硬地表达自己理解的新理念,并且想让别人也接受,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硬生生地戴上生活化的帽子,严重地误导学生。事实上,的`确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生活化不是要求必须每节课、每个例子都与现实相结合,而是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是否适合所决定的。

  2.生活化变成形式化。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嘴上虽然很赞同生活化,但是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并不一样。有时只是应付地将知识与生活简单挂钩,表面看起来接近现实,但根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我们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和发展经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运用所学或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思考与建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是必须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不能为了生活化教学而生搬硬套。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进入生活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尝试联系生活实际。

  三、总结

  面对新形势和新课程,在教学中如何解决好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数学联系生活如何把握好限度,是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和探究的任务。

数学教学论文5

  一、分组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同时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采用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问题启发下,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和同学相互学习,倾听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从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是自己在学习,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分组学习中,学生能获取很多参与学习的机会,他们不会被动学习课堂知识,而是会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过主动交流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对不足之处作出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2.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小组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这种学习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可以从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强,那么通过这种分组学习,学生会被小组中的氛围所感染,从而学习能力得到增强,并有助于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另外,分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因为小组之间不仅是在学习,更多的是促进了交流,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友谊,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设计研讨问题袁明确相关的要求袁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实行分组学习时,提出适当的研讨问题是实现学习成功的基础所在。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的方向进行,达到合理的效果。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比如,在商店中购买的零食和矿泉水,让学生计算他们在购买时,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合适。如果所提问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看到问题就能写出答案,这时的气氛相对比较活跃。长期下来,学生就容易形成活跃的思维,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

  2.给学生足够的研讨时间袁在分组合作探究时袁提高合作的.质量

  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时间是很充分的,如果要保证学生的小组合作,每个成员都应该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应该让学生首先回忆先前的内容,在之前的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旧的知识点推导公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索。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小组成员就会开动脑筋,进行积极参与。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下,通过拼一拼,数一数,发现圆的面积公式。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学生的小组成果进行评比,并给予展示,让学生进行补充,使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合作的快乐。学生的分组合作,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只有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让学生进行探究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分组学习需要教师的评价和总结袁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组合作环节,教师的交流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部分,每个小组间的互动需要小组间的补充,才能促进学生开拓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他们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技能的进步。即使小组合作是很有效果的,教师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教师要进行总结和点评,才能对学生的合作起到真正的效果。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还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是教学提高的重要形式,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探索,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加合理和有效。可以说,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彻底掌握学习内容,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以后的数学课程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分组学习,使分组学习能为学生带来更大的效果,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种形式一定能起到较明显的成就,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数学教学论文6

  1、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1.1开设医药数学建模课,向学生传授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素质等多方面均能得到提升和发展。

  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课程比较有限,并且学生对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复杂的理论推导已经极为厌倦,如果数学建模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和教师“主导型”为主、简单的应用案例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话,其结果势必会使学生有一种再讲数学课和做应用题的感觉,既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本质特色。

  因此,如何使学生摆脱这种尴尬的现状已成为我们教学的一大难点。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大胆尝试研究型教学模式,即采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从最现实、最热门的医学话题出发,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进入到学习的角色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建模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忽略繁琐的数学推导过程,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1.2组织兴趣研讨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实践能力

  近些年来,我们开设的医药数学建模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其关键之处在于我们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数学建模兴趣研讨班,让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地参与到研究中去并且使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些举措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实践能力。研讨班面向全校各类医学专业的学生,并以三人为单位,划分成若干个组,通过专题研讨的形式开展活动。实践证明:通过这种研讨过程,学生不仅对所学的医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文献资料查阅、计算机编程、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优化教学方法,提升综合应用素质的培养效果

  2.1突出应用思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能力

  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深层次学习的习惯与意识,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一改往日的“讲透,讲懂”的方法,忽略纯理论的繁琐推导,突出知识的应用思想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尝试在解决问题中与教师进行交流,下课带着问题回去。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通过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通过课堂讲解和研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课后作业,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应用与拓展知识。这种完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2.2以热门的医学问题为主线,贯穿数学建模的知识点

  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往往单一的方法是难以解决的,通常是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方能解决。

  因此,以实际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将复杂的实际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的小问题,在解决每一个小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这种在应用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学数学有什么用、学了数学不知怎么用”的困惑。

  2.3倡导举一反三,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方法,针对一个案例的解决过程和方法,要求实现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组再现和优化构建,让学生在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学会不断地总结与归纳,用成功的方法再去演绎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归纳演绎、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再进行实践,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

  3结语

  随着医学院校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培养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探讨了医药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建模课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是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应用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

数学教学论文7

  一、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意义

  数学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课程,数学建模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通常包括表述、求解、解释、验证几个阶段。因此,在高等数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能很好地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中的本来面貌,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在社会实践运用并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语言和工具,对现实世界中的部分信息、现象,以及数据等加以简化、抽象、翻译和归纳,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最后,当数学建模得到实际的解答后,需要用现实对象的信息去检验,以确认结果的正确性。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客观地、辩证地用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二、加强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模能力的具体培养方法

  1.重视每章前问题的教学。在每一章的数学教学之初,都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学了本章的教学内容之后,这个实际问题就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如此,学生就会产生创新意识与实践意识。其次,运用引入一个现实的应用问题,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这样,通过对章前问题的启发与引导,就会使学生明白数学就是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追求意识,以及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要对章前的问题突出重视,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学生实际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一些实例补充,强化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重视数学,培养学生建立数学建模的意识。

  2.通过几何、解三角形问题及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渗透教学建模的思想和思维过程。几何和三角形测量问题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多方位地感受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和运用数学模型,巩固数学建模的思维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示建立数学模型的以下过程:数学模型、数学抽象、简化原则、演算推理、现实原形问题的解、数学模型的解,反映性原则,返回解释。列方程解应用题体现了数学模型的思维过程,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料对问题加以变形,使问题简单化,以利于解答的思想。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建模过程的重点及难点就是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对现实信息进行观察、类比、归纳、分析及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或变换问题构造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3.通过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完善数学建模思想。由于数学模型这一思想方法几乎贯穿于中小学的整个学校过程,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点能力,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学建模思想:

  (1)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2)洞察问题的能力,就是关于抓住系统要点的`能力;

  (3)抽象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翻译”能力,就是将一些实际信息通过抽象、简化来用数学的语文文字和数学符号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算或计算,从而得到相应结果,并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5)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际加以检验的能力。

  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数学模型教学可在常规课堂中进行,可以由教师提供问题,也可由学生自选问题进行对数学模型的建立。但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合理启发,使教学过程可行有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校的实际能力,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科学分析,合理规划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使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就能慢慢启发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努力锻炼自己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论文8

  一、利用多媒体创造精彩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很抽象、枯燥,以往课堂上老师干巴巴地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数学课堂学习呢?我首先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出发创设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节时,单讲轴对称的概念非常抽象枯燥,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图片:有颜色艳丽的蝴蝶,有翱翔蓝天的飞机,有充满喜庆的剪纸艺术,有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同学们看到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兴奋,于是我抓住学生这种充值心理,抛出本节课的问题: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呢?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能大幅度增加教学容量,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根粉笔打天下,忙得团团转,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困,教学内容进展缓慢,而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突破这一难题,例题、分析、解答、训练有层次地出现在屏幕上,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比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传统教学时老师在黑板上展示五种位置关系,又画又写,需很长时间,而利用多媒体教学,非常便捷、以动画的形式出现了圆与圆由远及近过程中的位置关系,形象生动,学生印象深刻。

  三、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要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差,此时可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优势展现出来。比如:在学习三视图时,有这样的练习:给了由一些小正方体组成模型的三视图后,判定这样的模型有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做这类练习时,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同学很困难,于是我用多媒体模拟出各种组成方式,让学生直接数出个数,并举一反三,教给学生此类题的解答技巧。多媒体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后,我会不断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数学教学论文9

  一、多种表现形式,美感教学展示

  信息网络时代下,高中数学教学可以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教材中枯燥无味的文字,以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全面地展示,活跃课堂气氛、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多种表现形式,使高中数学教学从教材开始赋予美感教学展示.例如,在讲“立体几何”时,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说是既抽象又形象.具体来讲,学生从平面几何图形到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要求有空间想象力,定义和定理虽然比较抽象,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立体几何的原型,这样讲又是形象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进入教学前,先播放一些景点的建筑实体、生活中的事物等,如广场的文化柱、塔、喷泉、亭子、水面、球形建筑等,设计一个轻松、愉悦的情境进入教学,学生也可以更快地进入课堂,他们在欣赏美感教学展示的同时,会慢慢发现图像的共性,就是都是圆柱、圆锥、球体的实物模型,这时图片上配以文字说明,增加引入图片的意义,然后由实物表现转为模型表现形式,多媒体播放长方形的一个边固定,围绕这个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形,一张半圆的卡片,以直接为中心旋转,得到一个球体.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的同时,也形象地看到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对于建立空间想象力很有帮助.

  二、灵动情境方式,创设美感教学

  改变以往高中数学课程紧凑、以老师讲述为主的单一传输方式外,精心设计灵动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互动和实践参与下,学习知识,理解应用技能,灵动的情境方式,创设美感的`教学环境.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灵动的情境,学生踊跃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中,为把抽象化的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可以以灵动的情境方式表达出来,使知识点更加鲜明,更加具有感染力.灵动的情境方式,创设了美感教学.

  三、强化动手方式,探究美感教学

  高中数学中,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同学们自主学习,凸显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动手、探究等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的美感.动手实践方式,是自主探究、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动手方式,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操作、动手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数学的认知、理解、应用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动手即动脑,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强化了动手方式,领悟到了高中数学的美感.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多种方式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全面多方位地将抽象知识点形象化、直观化,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同时,提升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论文10

  一、在玩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唱歌跳舞、摆弄小玩具、参与老师组织的一些表演和游戏等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投其所好”,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来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即学到应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达成了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之后,做巩固练习时,我即引导10名学生上讲台做开汽车游戏,以上台学生的名字为汽车停靠站点的名字,学着学生们熟悉的公共汽车上报站名的形式,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如,我说“,前方到站:李琳琳同学站,请李琳琳同学下车”,这时请其他同学做减法计算,“车”上还有几名同学。又如,我说“,前方到站:李琳琳同学站,请李琳琳同学上车”,这次改成“上车”,请已经“下车”的李琳琳同学再次上车,此时请学生们再做加法计算“车”上还有几名同学。如此多次,加减反复,举一反三,学生们对包括“6—10”在内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就会非常熟练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以游戏为载体的课堂计算练习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们提供了说话练习机会,还热烈了课堂气氛,会取得很好的活动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名某个同学做相关的计算,进行一对一辅导,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全体学生将此活动演变成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尤其后者的这种竞争性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上的浓厚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是非常有效的。

  二、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乐意学、学得会

  有孩子会将某些东西拆得七零八落,被家长斥责为“熊孩子的破坏”。但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不是有意破坏,孩子在这个“拆”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探究者的`乐趣,当也会有疑惑、困难与挫折等感受,“探究者”的角色却是无疑的,这也是孩子的好奇心与爱动天性使然。将这一点放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指导他们去充当数学知识“探究者”的角色,去感知生活现象中某个知识点的存在,借助探究产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经验和运用理解,进而形成关于该知识点的表象和内在规律的综合,形成有关该知识点的概念,获得抽象的知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某些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毕竟“,小孩子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钱学森语)。例如在学习第3单元的“分与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节时,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小的好吃的带皮坚果,便于学生在课上操作使用,以在具体的玩耍操作中学习“分与合”知识。具体到课堂活动,我让学生均拿出所带小坚果中的5个(粒、颗等),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开始讲故事:“有一只小兔子,妈妈给了他(她)5个小××(坚果名字)。他(她)自己想分成两份,如果左手中放1个(粒、颗等),右手中应该放几个(粒、颗等)呢?”然于示意学生在桌子上分一分自己的坚果,摆出摆放的结果。然后接着讲故事“,如果左手中放2个(粒、颗等),右手中应该放几个(粒、颗等)呢?”如此接下去,直至几种情况全部分完。这一过程中,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了集中;亲自动手分一分,既满足了学生的对数的“分与合”的经历性感受,也满足了其玩耍的需要;以坚果做学习的“道具”,是因为学习完后既可以吃掉,又满足了孩子吃美食吃零食的愿望。这就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愿意学习数学,也可以学会数学了。

  三、善于表扬,委婉纠错,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找到前进的方向

  学习过程中,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是很正常的。来自于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成长,决定了成绩是主要的。这时,教师就要不吝惜表扬的话语,对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给予衷心而恰到好处的赞美与肯定。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在学生的学习中“,驱策力”就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且是“本质”的“深远”的需求。所以,对于来自自己老师的表扬,正好是学生内心深处非常所期待的、渴望的,这也是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成就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当然,表扬、肯定、奖励等所采取的方式,并不仅局限于话语,一个满含爱意的眼神、一个轻抚的动作、一份轻轻的鼓掌、一个红红的对号、一朵美丽的小花等等,只要是孩子喜欢且为道德所提倡的,都可以。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自然又正常的事情。批评的方式并不可取,这会打击学生对后面的数学学习的信心;且学生已经受到了来自于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刁难”,就不应再受到来自教师的第二次“刁难”(批评),否则对一个正在学习中的六七岁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此时,教师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以委婉而谨慎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并帮助其改正、示范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正确方向。

  总之,优化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不仅限于此。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结合教学目标,恰当运用让学生感到愉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学数学,乐于参加到教师的教学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论文1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学有用数学的感召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如何面对数学,怎样看待学生,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时常浮现脑海。通过近几年高中数学教育,我认为作为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取得双赢。

  一、首先介绍初高中数学思维方法的变化,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和初中阶段有显著的不同。初中阶段,教师总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更变使很多高中学生感到不适应。这使很多同学产生自己初中数学基础没打好,很难接受高中阶段的学习;数学很难,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头脑;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没意思的想法,这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将直接影响到同学们的数学学习。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认识产生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认识上的偏差,将产生行动上的错位,行动上的错位,必然不会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在此重点针对同学们初中数学基础不好,不能接受高中阶段学习的问题进行澄清。

  初中数学成绩不理想,千万不要丧气,更不要有应付和放弃的想法,数学学科系统性很强,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点同学们十分看中,其实数学知识还有相对独立性,这一点同学们领悟可能不够。比如:集合、函数初中已学过,高一还要学习,当然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延伸,初中没学好,借此之机补上初中知识的漏洞。在高中阶段随着身心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反过来看初中知识会感觉非常简单,有时会产生顿悟的感觉,因此,不要因为基础不是很好就没有信心,而应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弥补其他知识的缺陷,并要求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上,多思考自己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中有哪些断层?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由高中思维方法的`变化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误区,是数学学习的天敌,因此,要走出误区,提高学习数学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数学的学习。

  二、学会认知学习心理状态,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高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大体可以分为“要我学”和“我要学”两种,初中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十分明显,是“要我学”升入高中后,面临老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其学习可依赖心理滞后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迷茫了,这对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又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兴趣,需要我们去培养,大家熟悉的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他们能取的卓越成就,并不是他们能力超常智慧超群,而是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感兴趣,在研究中体会了无穷的乐趣,进而成为研究的志趣,由兴趣——乐趣——志趣的衍变,从而走上科学成功之路。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要和我们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比如立体几何感兴趣可多做这方面的题目,在解决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数学中蕴涵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来带动其他章节的学习,从而培养出对学数学兴趣,兴趣有了,乐趣也就来了,你就有了学习的志趣,乐中求知,知中有乐。正如题记中所说数学也就成为了快乐的游戏了,成功也就来了。

  三、优化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不仅要想学,还要“会学”要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和教师若不试图从教学的形式和单纯的演算中跳出来,以掌握数学的本质,那么挫折和迷惑将变得十分严重。”可见高中学习不可盲目地在题海中遨游,而是要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什么又是数学学习方法呢?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包括:

  1.制定明确的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2.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主能力,而且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3.专心上课: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关键环节。

  4.及时复习: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一环。

  5.独立完成作业:独立作业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解决疑难是对独立完成作业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

  7.系统小结: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8.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以丰富文化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总之,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望同学们能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目标,长计划、短安排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付之以行动,数学学习自然会成为快乐的游戏,也就自然会有学习的志趣,成功也就自然接踵而至。

数学教学论文12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和复杂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不断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把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角度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为小学生构建高效的数学学习课堂。本文重点阐释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并重点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丰富教学形式

  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仅仅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得到了抑制,学生没有在一个完善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学习的效果就会变得不明显。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实际发展和进步相背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应该重点从学生学习的兴趣角度出发,在完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效果才会得到加强。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创建良好的教学课堂奠定基础。

  3.强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想要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就应该合理地把握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得到强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变得比较低,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逐渐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地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生思维空间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位教师。因此,教师想要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兴趣。在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学生比较好玩爱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比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显著特点,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展现出比较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形式教学,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就会不断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水平和效果。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精讲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形式就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学生的多种感官在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学生的手脑并用模式,以此有效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知识的精讲,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为学生解决难点知识。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3.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价值。同时,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材中涉及的数学知识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使知识能够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就会变得更加有效,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够不断提升数学知识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不断加强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优化,让学生能够在完善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比如教师可以把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融合在演示操作中,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动态的教学知识,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4.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训练力度

  现代教育技术的表现力比较丰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材料,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准备更加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课件,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学习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多次练习的情况下完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训练力度,以此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的基础上,为小学生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学习的效果。

数学教学论文13

  【摘要】教师的语言是上好课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还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记忆、思考、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精准明确的提问语言,可以导引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思考;精练流畅的过渡语言,可以完成承上启下的转换,让课堂完美无痕;精确优美的评价语言,可以渲染美好的意境,触发深远的思考。

  【关键词】简约,精确,优化,丰富

  “语言之外无教学。”这是教学语言之于教学重要性的精辟概括。教学活动中,讲解、点拨、启思、评价……可以说,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教学语言。《学记》中有记载“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言中之意,良好的教师口语是使人“继志”的前提,也是“善教”的标志。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在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够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技巧的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学语言应该具有丰富性,课堂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也是如此。

  一、精准明确的提问语言,可以导引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思考。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语言比较干瘪、零碎,并且绝大多数都是指向知识教学的,较少有突出课堂教学主干的结构性问题,随意性很大,无效提问多。提问方式上,问答式、解答式多,疑问、追问、设问等几乎没有,更少见带有启迪、质疑、激励等情感语言。

  例如:(上课开始,出示一组分数)老师这里有一些分数,如果请你从中选出两个组成一道加法或者减法算式,可以吗?(生汇报组成的算式后)如果将这些算式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如果根据所选分数分母的异同可以怎样分?(指着其中一道划分错误的算式)这个对吗?应该怎么办?有没有异分母分数可以做减法的?有没有考虑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怎样算?等于3/4对吗?请大家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对照折纸你发现是多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哪些人是这样做?哪些不是?……

  这样的提问语言在家常课中常有。我们不能不思考我们的数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教学提问语言?

  第一类,用于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地学习”。

  “其他人对他所说的有什么看法?”“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有没有人用其他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或能用不同的方法对此作出解释?”“你能否使其他人确信这一结果吗?”

  第二类,用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地依靠自己去判定某一结果是否正确。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为什么是真的?”“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你能否做出一个模型来对此进行说明?”

  第三类,用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这是否永远有效?”“你能否想出一个反例?”“如何对此进行证明?”“你采用了什么假设?”

  第四类,用以帮助学生学会猜测、发现和解决问题。

  “你能否看出某种模式?”“这里有哪些可能性?”“你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什么建议?”“你认为他应当做出怎样的解释?”“你的解题方法和他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第五类,用以帮助学生把数学及其思想和应用联系起来。

  “这与……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用到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些思想?”“在昨天的报纸中你有没有发现任何对数学的应用?”“你能否举出关于……的一个例子?”

  这些教学提问语言,充分地显示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和位置。每一个提问都短小精练,但指向明确,价值很大。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回归简约和走向丰富应该成为数学教学语言的追求。所谓“回归简约”,就是数学教学语言要化繁为简,剔除那些毫无价值的“正确的废话”,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所谓“走向丰富,”是指教学语言要多角度、多层面、多样化,点拨、提示、启思、悟道、勉励……丰富多彩,精妙灵动。

  二、精练流畅的过渡语言,可以完成承上启下的转换,让课堂完美无痕。

  好的数学课堂的过渡语具有串线、激趣、启思的功能。观摩众多名特优教师的课,几乎每节课都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搭桥”艺术,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很显然,如果忽视对各环节教学内容的起承转合,课堂就会生硬、凌乱、松散,甚至于支离破碎,缺乏美感。

  (一)对于知识面的过渡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洁。

  例如,在教学了“认识分数”时,当课始复习完“4只小猴平均分1个苹果,每只小猴分到1个苹果的1/4”的旧知,准备分第二盒没有打开盒盖的苹果时,老师的过渡语是“第一盒分完了,我们再来分第二盒,猴妈妈为了分得公平,她也会怎么做?”这里的一个“也”字,暗示了“平均分”“平均分成4份”“一只小猴1份”等不变的思路。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在讲“分数的认识”一课,在认识“1/2”后,张齐华老师就问学生:“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一个“你还想”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蹲下来”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既尊重学生的自由,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激起学生求知的情趣,又自然过渡到下一步的学习之中,实在妙不可言。

  (二)对于方法层面的过渡语言,要力求清晰精当。

  例如,在教学含有“中括号”的计算时,当初步梳理了运算顺序后,老师安排了两组练习,第一组是按要求“添上符号”,第二组是“看算式说运算顺序”。第一组练习完成后,教师的过渡语是“刚才我们一起玩了个游戏----添上符号。在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要改变运算顺序,有时候不但要用到小括号,还可能要用到中括号,老师这儿有几道题,看一看,能不能说出运算顺序,再把得数算出来。”

  (三)对于思考层面的过渡语言,要力求启思简约。

  例如,在研究“抛硬币”的可能性时,随着抛的枚数由1、2、3枚逐渐递加到4枚、5枚后,学生感觉到向上面的“可能性”情况越来越多,研究陷入困境。这时,老师用一句过渡语杀了一个“回马枪”:“千金难买回头看,刚才我们研究出抛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1/2,抛两枚硬币,全部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1/4;抛三枚硬币,全部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1/8。从中你是不是能发现点什么呢?”

  三、精确优美的评价语言,可以渲染美好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的评价语言要扼要坦诚,力戒廉价表扬、肉麻吹捧、空洞无物,要是非分明、真实坦诚,这样的语言才有评价分量。数学课堂评价从其作用来看可以分为三种:

  (一)诊断性评价。

  张齐华老师在“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张老师特意走过去,跟她握着手说:“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这样的评价与伏尔泰的那句名言:“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誓死保护你讲话的.权利”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里张老师不是“誓死保护”,而是“倾情呵护”!这样的评价语多么富有哲学意味,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这样哲学思想是熏陶。在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实践后,第一个女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张老师又评价说:“你的退让让我们更接近真理!”“你的退让让我们更接近真理!”我认为这里的评价并不十分恰当。第一个女生是很有主见的(有思想的前提。)她并不是一味的无原则的退让与妥协,而是她自己在参与辩论,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经过自己思维的内化,转变了自己的观点。最关键的一点:并不是她的退让使我们更接近真理,而是她思维的参与使她自己也站到了真理的这一边!在接下去的环节中,为了引导学生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张老师这样评价学生:“都说实践出真知,数学讲究的是深究,就这5个图形,难道你们就不想深入研究说点什么?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

  张老师的这句没有说完的话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后面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系列问题都从这句没有说完的话开始。

  (二)鼓励性评价。

  例如:一次全国的公开课,主讲的张齐华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对于这样一道题三年级学生比较容易解决,一般列式为:288-36×5=108。可张齐华老师点去板演的学生是基础较差的,将式子错误列成:288÷36。看台上几千名老师、专家、记者顿时鸦雀无声,仿佛一根针掉下去也听得见,而台下的几个大胆的学生窃窃私语:“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真是的,丢人现眼。”板演的学生如背生芒刺,脸涨得通红,如果这时地下有一个裂缝他恨不得钻下去。张齐华老师赶忙示意大家安静,和颜悦色地对板演学生说:“你并没有做错呀!可能比我还紧张,以至于题目没有写完。”学生们不解地瞪大了眼睛,一副欲知究竟的模样。DDD机会终于来了,张齐华老师趁机引导学生用一种新的方法解出这道题:36×(288÷36-5)。板演学生高高兴兴地回座位去了。张齐华老师的机智在于将错就错,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良好思想境界。北大的一位教授说过:三流教师教学生的知识,二流教师教学生的方法,一流教师教学生的思想。教师的品质和思想不但在教学行为中表现,也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显现出来。“你并没有做错呀!可能比我还紧张。”一句简单的话体现张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之情,从另一方面显现老师对教学过程的驾驭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因为张老师深刻领会了教材的内容,博览群书;因为张老师对受教育者的无私热爱,平等对待,才能以智慧的语言主导教学。

  (三)导向性评价

  张齐华老师的语言富有磁力,常常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蕴涵着元限的意趣。如“省略号来得太迟”“边做作业边思考,再作出决策”“不要忙于下结论”他时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一位学生在写36的因数时,漏掉了2。面对学生的错误,张老师幽默地说道:“看了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吗?”“听听他是怎么找的。”“有很多人一个也没漏掉,相信他们一定有窍门,一起看看吧!”……一句句简短的心灵对话,一个个与学生心灵交汇眼神动作,无不渗透着关爱。

  每一种评价者有其独特的作用,如使用不当,不仅会导致学生积极性的缺失,还会造成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

  总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人说,语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智慧之花。教学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数学课堂的教学语言要能贴近儿童的数学学习,促进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维,提升学习品质。从美学的角度来考量,数学教学语言不仅要形象生动,更要简洁精确,“丰而不余一言,约面不失一词”,简约而又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特色的“招牌”。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教育过程》布鲁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谈数学教学语言的三个美学趋向》王锡宁20xx年

数学教学论文14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来说数学的水平高低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的学习成绩。数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下面谈谈几点学习的体会。

  一、深刻理解概念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学习概念(包括定理性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许多同学只注重记的概念,而忽视了对其背景的理解,这样是不不好数学的。对于每个定义定理我们必须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深刻理解概念还需要多做一些练习。什么是“多做练习”,怎样“多做练习”呢?我将在后面和大家一同探讨。

  二、多看一些例题

  细化的同学会发现,老师在讲解基础内容之后,总是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例题,这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学的概念定理一般较抽象,要把它们具体化,就要把它们运用在题目中,由于我们刚接触到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这时,例题就帮了我们大忙了。我们可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1)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内涵

  我们看例题,就是要真正掌握其方法,建立起更宽的解题思路,如果看一道就是一道,只记题目不记方法,看例题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每看一道题目就应理清它的思路,掌握它的思维方法,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或同类型的题目,心中就有了大概的印象,做起来也就容易了,不过要强调一点,除非有十分的把握,否则不要凭借主观臆断,那样会犯经验主义错误,走进死胡同的。

  (2)要把想和看结合起来

  我们看例题,在读了题目以后,可以自己大概想一下如何做,再对照解答,看自己的思路有好哪点比解答更好,促使自己有所提高,如果自己的思路和解答不同,要找出原因总结经验。

  (3)各难度层次的例题都照顾到

  看例题要循序渐进,这同后面的“做练习”一样。但比做有一个显著的好处:例题有现成的解答思路清晰,只需我们循着它的思路走,就会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些技艺性较强、难度较大自己很难解决而又不超出所学内容的例题,例如,中等难度的竞赛试题,这样可以丰富知识,拓宽思路,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学好数学看例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切不可忽视。

  三、多做练习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多做练习。但有的同学多练习能学好,有的同学做了很多练习仍旧学不好,究其原因是“多做练习”是否得法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只做思,不仅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的,把已学过的知识搅的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还要真正掌握方法,切实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使“多做练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1)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掌握其解法

  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出的是最基本的题目,必须熟悉掌握课外的习题,也有许多基本题型,其运用方法较多,针对性也强,应该能够迅速做出。

  (2)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数学是思维的世界,有着众多的思维技巧,所以每道题在命题过程中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重这些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冥顽在解这一类题目时不易如反掌了。同时,掌握了更多的思维方法,为做综合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多做综合题

  综合题,由于用到的知识点较多,颇受命题人的青睐,帮综合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效的有力方式。通过做综合题,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多做练习”要长期坚持,每天做几道题,时间长了,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和较大的收获。

  四、加强课外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课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才会理解和运用,经常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实际问题,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上是我对学习数学的一点见解,希望它能给同学们一点点启示和帮助。

数学教学论文15

  张富平

  最近,听闻一同事在一周的时间内教完了两周的计算教学内容,甚感惊讶,迫不及待地想讨教其“独门妙方”,听完了他的一节课,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先用5分钟复习,再用5分钟传授计算方法,剩余的几十分钟则在学生一遍遍地练,教师一遍遍地强调中渡过,遇有简单的计算内容,教师便继续传授,学生也继续练习------一节课下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居然很高。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深思:计算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今后参加工作所必须的最基本技能。广大数学教师一直很重视这部分的教学,在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如果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一:过分强调“知识性”。即重知识,轻能力。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地教,学生“正襟危坐”地学、“紧锣密鼓”地练;或者是师生打乒乓式地一问一答,一问一齐答;甚至还有些老师把抄法则,默法则作为教计算的法宝,常用不倦------这样的教学过多地注重学生运算知识的掌握,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他们多方面数学能力的发展和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长此以往,致使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问题二:过分追求“形式化”。即重形式,轻实效。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当教师出示例题,学生列出 + 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了这两个分数的意义,眼看学生就要齐答出= 了,这时教师的引导“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出答案------在公开课上,常看到这样单纯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而精心设计的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环节,而究其实效,又有多大?还有些数学课堂中充满了繁琐的计算和推导,并美其名曰:“训练思维”------这样的大搞形式,忽视了数学计算的真正价值,学生看不到数学的用处,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谈不上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了。

  问题三:过分依赖“熟能生巧”。即重“熟练”轻“巧练”。的确,熟是能生巧,但它必须建立在通过教师实施有效、富有个性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真正理解了问题本质的基础上,他们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单纯地想利用多练、搞“题海战术”来达到“巧”,恐怕是“欲速则不达”,只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把学生变成了习题的“奴隶”。那么,如何改革传统的计算教学,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计算课堂呢?

  (一)、注重过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1、动手“做”数学,理解算理的科学性。“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过程、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能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如教学“需要进位的笔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一课,例题是 36×2,最简单最省时间的方法是直接列竖式教给学生“二六十二,二三得六,六加一得七”,但“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对一些学生来说,还是没搞清,而这恰恰就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摆小棒,操作36×2的环节,用小棒上下分别摆出1个36后,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共有6捆(60根)小棒,右边共有12根小棒,可把12根里的10根捆成一捆,进到左边的6捆里,得7捆------通过这样的一摆、一捆、一放,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打下了基础。

  2、鼓励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系统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的数学教学,许多时候是运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知识得到发展的。而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能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或者类似、相通之处,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大胆探究,就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不断扩充、构建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三年级的“笔算乘法”这一章节,由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所以每节课我都给足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计算的时间,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例题的计算方法。当他们发现自己独立探究出来的结果与例题一样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充分感觉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当他们始终计算不出来或计算有错时,心理上就处于“愤”、“悱”状态,急切地想知道应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这时候教师的点拔、指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渐渐地,他们探究的意识越来越强,常会主动自学新的计算内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系统,迁移类推的能力也开始逐步提高。

  3、重视互动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新课标”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又准,而是看谁的方法多——“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所以提倡“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是分不开的。出现了多种算法后,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如教学“简便计算25×32”时,学生得出了“25×4×8,25×8×4,25×(30+2),5×5×32,25×(40—8)等算法,针对这些解法,我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最实用。其间学生各抒已见,据理力争,思维频频碰撞,谁也说服不了谁-------。其

  实,这里的认定“哪种方法最好”本无太大价值,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经历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二)、注重反馈,强化学生数感意识。

  “新课标”首次提出了“数感”一词。概括地说,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如简便计算时,对25、4、125、8这几个数的敏感等。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认真扎实的知识学习,更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练习,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知,附着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久而久之,以达到强化数感的目的。

  1、注意反馈时效。这方面传统的计算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短时反馈,如“铺垫引路及时练”,“巩固新知当堂练”等;也有长效反馈,如“基本口算天天练”,“易错习题时常练”等。这些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也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

  2、变换反馈形式。针对不同年级计算上的要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反馈的形式可开放些,多样些。如,低中年级小朋友,可组织“口算夺红旗”,“数数传花”,“小啄木鸟找虫”等活动,以“玩”促“练”;高年级学生可开展“视算听算结合练”,“谁是巧算王”等活动,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3、升华反馈内容。高效的反馈练习,需要不断变换角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疑点而精心设计。 如学完了分数除法后,我常喜欢练一些诸如:+, —, ×, ÷这样的一组组分数四则运算题。将这些相似又相异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练习,让学生细细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在比较中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和感受性。还可以在计算练习中经常性地出一些找规律、巧算的题,如“我与11交朋友”,先计算出11×11,11×12,11×13的答案,观察题目与计算结果的特点,指导学生大胆猜想11与其它两位数乘的规律,并通过计算小心验证自己发现的这条规律的适用性。这样的练习,学生乐练,爱练,从中也增强了对数和运算的敏感度,这对培养起他们良好的数感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应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1、丰富式题呈现的方式。现有的数学教材中对计算式题的呈现方式极其简单,基本上是以直接出现为主。“新课标”强调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要呈现给学生大量的现实背景,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认识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用生活题、对话题的形式、或用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方法赋计算式题予生活的活力。如教学“小数乘整数6.5×4”一课时,我是以生活题的形式引入的:商店里一支圆珠笔卖6.5元,王强准备买4支这样的圆珠笔共要付多少钱?再如,“分数乘分数×”一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入例题:小明请华华到家里做客,请华华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给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数学生活化”,虽然比直接出示要麻烦些,但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分物品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了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2、实践计算学习的作用。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而计算就是帮助我们

  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积极实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估算的实用价值。估算是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促进数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增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外,最有效的培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提高。如估计一篇文章一页的字数,到图书馆估计书架上书的总数,在做操时估计全校的人数------通过这样的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地看待生活,逐步掌握、优化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论文06-20

数学教学论文11-0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数学教学论文(合集)06-27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