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

时间:2024-07-06 17:25:33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5篇[荐]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5篇[荐]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学数学中“图形”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图形、模型、学具进行演示,有意识的设置让学生动手的情况,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将抽象的空间与几何图形具体化、形象化,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使人人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重视教具、学具的自制与使用

  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有目的、规范,真正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服务

  “动”是学生的天性,每个学生都充满了“动”的欲望。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指导方法:如操作演示法、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指导操作等。把握恰当的指导时机。处理好独立操作与指导的关系,会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动手操作还能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形”的教学具抽象性,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在教学中,我体会到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通过围一围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折一折、搭一搭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点,并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操作、练习的同时由感性向理性迈进一大步。

  学生的“空间”和“图形”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手操作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才有所提高,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2

  数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门主要课程,数学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因此注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高效性有很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前提保证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明确小学数学教育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结合恰当的教学手段获取较高的教学效果,只有完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满足当下新课标的“减负增效”的教育任务。

  一、确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师认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确定好正确的教学目标,安排好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实现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并且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综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把握实际的教学进展来设立符合教学情况的目标。如果教学目标设立的过难,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欲望和信心,但如果教学目标设立的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教育的职能,会导致课堂投入时间和学习目标完成不成正比例,制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此外,要提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正确认识,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才能积极改善教学手段,主动提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化发展。教学效率指的并不是教学效果,教学的效率是指在实现同等的教学效果而花费较短的课堂时间,从一定角度来考虑,教学效率的提升是新课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也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性与新颖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从课堂的主体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非常重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教学内容的深入推进,这样小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运用饱满的学习热情快速掌握课堂知识,提升学习效率。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能让小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以极大的热情迅速诱发自身学习的动力,养成善于动脑的思维模式。例如,利用现如今的多媒体方式打造丰富的、趣味的数学课堂,提升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进行“统计”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堆可爱的小动物,让学生寻找展示的动物中有几种小动物,每种小动物的数量,怎样可以更加直观快速的让大家看出小动物数量和种类的不同呢?教学中运用较好的课堂气氛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接下来的统计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二)巧设问题,科学引导

  小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巧妙的设立问题并运用科学的引导方法调动学生大脑积极思考进而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若直接枯燥的讲解知识,生硬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对新知识出现理解和掌握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立符合新知识的情景,联系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熟悉新知识。例如,在学习“乘法”一课时,教师们可以问“现有一艘小船,上面有3名客人,后又来了一辆船,也有三名客人,最后来了5辆分别乘有3名客人的小船,那么这些小船上总共有多少人呢?”学生们会首先自然的用3+3+3+3+3的加法知识来计算总人数,教师接下来恰当引导问学生“如果来了100辆分别乘有3名客人的小船又该怎么计算呢?”这样让学生思考,如果运用加法来解答问题是需要很多的计算算式,乘法在这里是简单的计算方法,教师便可以引入乘法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类似的问题,带领学生开展新知识点的学习。

  三、重视课堂内外的衔接性

  数学知识是需要系统化的学习,有效的前后知识关联掌握才能保证对知识内容的熟练运用,因此需要注重课堂内外的数学知识衔接,良好的完成课上和课后的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数学课堂教育的重要性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多数人不了解课堂外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而课后的数学知识的复习不但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可以给学生探索和求知的空间,开发学生的脑力进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由于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在思维能力方面受到限制,以及数学课程一章相关的知识需要延伸讲解的内容较多,往往需要分成几节课甚至多个学期完成系统连贯知识内容的学习。因此更需要注意课上和课下知识学习的衔接,有意识的根据所学内容及时总结和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课堂下注重数学知识复习和总结,能有效的提升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需要提升教师的认识,确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再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法巧妙设立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在日常课堂中融入科学新颖的教学模式,完成好课后的辅助数学教学才能让小学数学教学局面保证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3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4

  小学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教授课堂知识那么简单,它更关乎小学生心智与灵魂的培养,在其成长过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小学数学课堂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将以老师教学为主成功转型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归纳演绎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1.1通过有趣问题情境的设置,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可以通过运用观察、类比与归纳的方法在自己的认识、技能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合情的推理.小学数学教师在为激发学生好奇心时所设置的具有挑战性与有趣性的问题情境,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数学问题,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小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让其变得生活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教师应该做到多激励表扬学生.由于小学生阶段的特性,老师的鼓励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过多的批评学生将阻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阻碍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过三角形、梯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先让学生回忆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猜想圆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2在小学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可以在数学试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实验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推理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了解本质,懂得其中的.数学理论.数学实验实质上是思维实验,其不同于一般的实验,数学实验中通过采用抽象的方式模拟或人为地控制某些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对教师培养其科学研究经验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所设置的教学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其中的数学原理.在数学实验最后阶段进行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归纳总结,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法则,公式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有助于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教师可设置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其内角和为180°,首先预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纸质三角形,在课堂中发挥小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可以提示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看其加起来是否等于180°,或将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等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后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1.3加强习题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依据,不断加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编写习题时应时刻坚持教育性的基本原则,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设置难易程度适宜的题型,最终达到训练的目的.

  2.在猜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2.1教师为学生创造推理机会,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主动创造机会进行验证猜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并对此加强锻炼与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合理的质疑情境,并对学生的自由回答给予鼓励,使得学生对于演绎推理拥有足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演绎能力得以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数学习题后,通过询问学生“做的对吗”来为学生创设出质疑情境,使得学生产生对所作答案的怀疑心理.接着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对或者不对”,鼓励学生自行找到对或者不对的理由,锻炼学生进行推理演绎的能力.如果出现学生不能通过数数或实验来进行答案验证的情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其他的方法来对学生所做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2.2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的教学过程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实际为基础,组织学生对于演绎推理能力的相关训练,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演绎论证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例如,在讲授《奇偶数》一课时,教师可提出两个奇数的和是否是偶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推理验证,通过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例如奇数为一和三的一个苹果加三个苹果,可得出偶数为四的四个苹果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结论的理解.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探索中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在猜想中让学生不断地推理,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基础,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最终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传授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培养,涌动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5

  一、后进生的产生原因

  (一)教师教学方式不当

  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看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影响了他们个人能力的发展,并且课堂气氛非常的单调,降低了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积极性。这些因素综合导致学生在课上的注意力不集中,阻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进程。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很多的后进生。

  (二)家庭观念影响

  很多农村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宝贝,但是他们脑海中的思想较为陈旧,一心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多挣钱,使得他们头脑中帮助学生学习的意识薄弱,对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管理不当。而小学生思想单纯幼稚,当步入数学学习的新鲜感下降之后,他们参与知识探究的热情也会直线下降,导致学生课堂表现越来越差,最终造成了后进生的出现。

  (三)学生自身意识薄弱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他们对周边很多事情缺乏自己的认知,导致其对很多事物存在着探究的欲望,教师课上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得小学生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他们学习的效率。最终导致后进生的出现,对小学数学发展不利。

  二、改进措施

  (一)构建趣味性数学课堂

  小学生思维单纯幼稚,喜欢探究趣味性的事物,针对于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当及时的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带来的危害挽救学生心中数学的印象,积极的构建趣味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首先,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自身生活的联系,让他们对数学知识点更加的亲切,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终身数学的意识奠定基础。比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物体,依据学生想出的物体进行长度单位的教学,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生活当中,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有助于提升其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师可以积极的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采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书本上复杂的文字多彩的呈现到屏幕当中,带动学生以更好的学习状态参与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不同的物体展现到屏幕当中,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不同之处,确保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当中,接着向学生介绍角度的基本知识,再让其重复的观看物体,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点明方向,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把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形象的展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脑海中的数学思维模式,有效的培养他们良好的抽象思维,对学生在数学学科当中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教师除了课上的悉心教导之外,还可以把学生带到生活当中,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点,让他们近距离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到操场上进行赛跑,用他们的成绩帮助其体会时分秒之间的区别,把学生的思维模式带入到知识点的氛围当中,扎实其数学基础的同时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印象,为学生参与今后的学习做出铺垫。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式。因为小学生心中对教师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几个人在一起对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带动了他们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互帮互助,培养他们团结的意识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构建多样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为小学数学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积极性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家校联合带动学生更好成长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他们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中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除了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之外,还要积极的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促使其发现学生参与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家长能够也可以带动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当中。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当天数学教学的内容,让家长在学中帮助学生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依据学生的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以达到教学效率的高效发展。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是对他们阅历及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教师要帮助家长了解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其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为他们数学学科上的成长做出积极的推动。

  (三)课后积极辅导提升学习效率

  数学是一门理工类学科,除了课上的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课下辅导,极可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发现学生思维上的缺陷及遇到的困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带动他们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当中。其次,教师课上的提问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眼神的互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用眼神让学生心中产生被关注的感觉,以此满足他们精神世界的发展从而带动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发展。

  三、结束语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趣味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家长发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发掘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解决,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对改善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及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6

  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前提。对于小学数学课,教师该如何有效备课?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认识,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一、钻研教材

  1、吃透教材

  首先,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系统的解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

  其次,钻研教材还要钻研练习题,练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并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备课时首先要把课本中习题都看一遍,以此分清哪些题是与新课相联系的基本题,哪些是加深理解的变式题,哪些又是综合题。另外,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题目,以提高练习效果。

  2、活用教材

  知识无处不在,教学的阵地也可以无处不在。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提供的静止的教学资料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素材,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知识。让数学知识转化成实践知识,通过实践知识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让教材的内容情景化、动态化、生活化。

  二、了解学生

  1、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

  (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

  (4)、要解决的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5)、哪些问题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确本节课教学如何切入和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了。

  2、备课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它进行。学生作为个体,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备课时,要明确备课的对象,因为有的学生只要老师稍一点拨,就可以理解;有的学生需要老师讲解,才能理解;还有的学生需要老师多次讲解才勉强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包括知识、能力和思维习惯等,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能力,设计一定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详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

  三、研究教法

  1、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的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在确定重点以后,就要想办法来突破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还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备课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可以将平时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悟、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中自己应千变万化法,更要记下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我想说,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只有不断地努力,力争备好每一节课,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7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学习效果有着多重影响,不仅对整个小学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也是小学生今后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虽然它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也给教师制造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其学习热情,毫无疑问就是优化教研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必须从学生出发,立足根本,为学生服务,提高学习效率。

  一、立足根本,结合实际产生联想

  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展开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开展的根本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脱离了课堂的教研活动毫无意义。不但如此,如果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教学,反而会使得学生陷入迷茫,不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动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根据实践可知,目前,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导致了教研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从自身寻找原因,向名师学习,主动找出不足并缩小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多结合学生的特性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名师的方法,更要多交流,多总结。除此之外,年轻的教师应当多看一些骨干教师的课件,学习教学模式,这可有效解决课堂实效不高、学生学习动力差、课堂纪律不好等问题。教研小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应付了事。教师要有侧重点地进行讨论,形成有效的结果和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教学教研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育教研活动当中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不能让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也不能将学生排除在外。必须人人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教研活动可以明确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根据问卷、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间接地让学生参加进来。如,关于“找规律”一课的试教,教师创设了庆六一学生布置教室的情境,学生很快找出小旗、花束、同学列队的规律,接下来运用规律、记住规律,并进行了想象创造训练。

  不但如此,教师还需要肯定学生的直觉思维,不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质疑学生的思维,创新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长棍是短棍的'2倍,将短棍截取6米,现在长棍是短棍的3倍,求问长短棍各多长?学生思考了一会给出了长棍36米短棍18米的答案,但是当老师问起学生是如何得到答案的时候,学生却讲不出公式。这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思考。让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计算得到想要的结果,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力,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研能力,也更深层次地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三、对比教学,不断总结,增强教师素质

  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教师要多多沟通和交流。对比式教研活动是更深层地响应课程改革的坚实一步,其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此后,通过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教师开展了同一课程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方法的教学对比,实施了同一课程内容同一个教师的两次教学对比,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活動,在听了主讲教师的课后进行评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在新课标颁发后,大家一起学习,了解当前数学新的发展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定期的总结对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经验总结,增强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进一步关注讲课的方式和方法,不再盲目追求时尚,更加重视教学的幽默性与生动性,在传承老教师的教学模式后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总结和发现,每次公开课结束后,要及时写出心得和感想,鼓励教师多做笔记,逐步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注意平时的积累,以促进自身职业成长,将教研活动步步落实,长期坚持一定会在教研活动上取得好的成果。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化,需要人人都参与课题,实行教学和教研相结合,将数学教学当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与分享,升华成有意义的课题。教师要对带有准确方向性的新教改课程与科研课题进行结合,积极地展开研究和探讨。除此之外,相互的学习和总结尤为重要,通过理论、实践、反思、总结来进行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多层次地优化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xx.

  [2]马艳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理财教育理念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xx.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8

  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称之为“认知冲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心理失衡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这种不和谐的障碍性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驱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如何发挥“认知冲突”的驱动作用,开展“认知冲突”驱动下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如下“三步曲”。

  一、设置认知冲突,驱动探究欲望

  设置认知冲突是“三步曲”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认知冲突时会产生“愤、悱”心理,疑问的交叉点会让学生的思维状态越发活跃。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儿童的学习特征,精心制造悬念,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好奇、神秘,促使学生在不平衡状态下驱动探究欲望,主动地投入探究学习。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并认识负数。为了引发学生对“负数”这个陌生的数学概念产生探究的兴趣,笔者精心设置了认知冲突,给“负数”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上课时,笔者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支温度计,说:“温度计是我们科学课上经常使用的一种仪器,同学们对它一定很熟悉吧,今天我们不用它来测量温度,而是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听老师这么一说,学生脸上立刻露出疑惑之色:“温度计不就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吗,怎么还能帮助我们学习数学?”接着笔者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温度计,说说发现了什么?在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温度计中间是空心的,里面装着一些红色的液体。”还有一个学生说:“温度计上刻有一些数字。”笔者马上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追问:“都有哪些数?我们叫它们什么数?”有学生马上说:“温度计上有0、10、20、30、40、50,这些数都是自然数。”笔者继续问道:“数字0在温度计的什么位置?0的上面和下面都有这样的一些数,这些数表示的意义都一样吗?”“温度计上还有一种数,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此时,学生满脸疑问:“温度计上就只有这几个自然数呀,到底还有什么数呢?”他们原有的知识和即将探究的新知发生了冲突,也一下子激发了好奇心,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挑拨”认知冲突,驱动思维跌宕

  认知不平衡有利于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当学生的习惯思维方法和教学思想结构之间发生矛盾时,他们的思维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心理缺口”,其思考动机和思维方向就会即刻调整,竭力变通突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挑起事端”,“挑拨”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在冲突中跌宕起伏,从而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时,笔者出示了一道例题:“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许多学生一下子有点蒙,因为他们首次接触百分数应用题,新旧知识上产生冲突,理解上出现困难。于是笔者就启发学生回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和“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对这两个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掌握得还算不错,回答得非常正确,但是有少数学生对这两个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又发生认知冲突。于是,笔者就根据题意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来进一步分析、理解。学生们终于冲破思维障碍,明白了“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指“实际比原计划多的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要先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再用“实际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除以原计划的公顷数”,就得到“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看着学生终于明白并化解了认知冲突,笔者并不善罢甘休,继续制造新的认知冲突:“这道题还有别的解答方法吗?”见学生思考了许久仍没有头绪,笔者提示道:“能否先计算出实际造林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然后……”“然后再用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减去百分之一百,就得到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一个思维敏捷的学生接着笔者的话茬说道,学生们很快又找到另外一种解法。他们在“冲突”不断产生和化解的过程中思维“波澜起伏”“跌宕升腾”。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认知的困惑点上挑拨,可以在学生易错点上挑拨,也可以在学生思维断点上挑拨,从而为他们缔造新知生长点,使他们认知冲突更为强烈,思维跌宕更加猛烈。

  三、解决认知冲突,驱动创新精神

  学生是蕴藏着无限潜能和活力的生命个体,我们要把解决认知冲突的权利交给他们,让他们在主动解决认知冲突中迸发活力,积极创新。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侧面贴有一张商标纸的圆柱形罐头盒,并提出一个问题:工人师傅在制作这张商标时使用了多少商标纸?学生们观察后发现这个罐头是一个圆柱体,商标纸是一个曲面,他们只会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他们原有的认知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冲突。一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说到:“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平面图形来解决。”笔者接着问:“我们能够把这个曲面转化为一个怎样的平面?又该如何操作?”学生说:“我们可以用剪刀沿着商标纸的接缝剪开,这样就变成了长方形。”笔者请该生用小剪刀沿着接缝剪开,商标纸马上变成一张长方形纸,接着,他们又用直尺量出这张长方形商标纸的长和宽,很快计算出商标纸的面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张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归纳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9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方式,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是当今课改的热点问题。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变革,它的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课件的直接对话,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数学活动、例习题讲解这几大环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教育信息技术新兴的生力军,将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一、运用电子白板,优化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主要是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可以是熟悉的生活镜头、有趣的数学活动或者是需要研讨的数学问题等。情境教学也正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传统教学通过书本等有限的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将电子白板引入课堂,它不但具有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优化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形象生动地进入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认识负数》的情境引入中,我们可以利用资源库中的“温度计”这样一个小动画进行直观性教学。由于学生在小学没有涉及到比0小的数,所以单纯的语言引入并不能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负数”这个概念,因此需要用到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负数”。温度计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教师将“温度计”动画中的指针拖动到0℃以下时,“负数”就应运而生了,“负数”这个难点就很顺畅地突破了。在观察温度计的同时,学生也能给0下一个新的界定:0不表示没有,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这又是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就这样利用白板中的“温度计”简单突破了。比起实物温度计起来,白板中“温度计”指针的运动更方便。

  二、利用电子白板,建构数学活动

  交互白板支持构建一个课堂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师生教与学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交互白板提供的交互平台上,可以开展基于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协作教学与学习。在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协作教学环境中,有利于教师发挥导学和助学的作用,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如数学六年级总复习中有这样一个数学活动:

  用火柴棒搭三角形(如右上图)。

  搭1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根;

  搭2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根; 搭3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根;

  搭1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根;

  搭n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根。

  教师事先将火柴棒的图片放入白板文件notebook的“我的内容”中,课堂上取出“火柴”图片后,学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旋转、克隆功能对“火柴棒”进行复制、拼搭,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能直观、形象地进行即时活动,大大改善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正是借助于电子白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了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既呈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活用电子白板,简化例题、习题讲解

  布鲁纳认为,要使学习者顺利学习新知识,必须选择与他当前的智力水平相适应的形式来呈现新知。传统教学中,教师以黑板、粉笔为主要手段,将正确的解题方法“告诉”学生,学生再通过记忆将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种被动的状态下,学生往往对题目本身不甚理解,只能死记硬背。而在教学时巧用电子白板和几何画板,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整合丰富资源,拓展学习平台

  电子交互白板能够实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灵活整合,它可以在交互白板的工作界面调用计算机及网络原有的各类资源(包括课件、多媒体光盘和视音频材料等),还可以直接调用交互白板内置的`多种资源库,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依据各自的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增添直至重新构建这些内置的资源库。而且,交互白板支持在课堂教学师生交互情境中教育资源的现场创作和再加工,从而不断形成和积累可重复使用的新生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因此,它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学习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黑板变白板也许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不可否认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对教师来说,制作方便,工具齐全,资源丰富,可拓展空间相关内容链接,存储量大,交互学习、即时交流、录像再现、聚光灯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学生高度关注;对学生来说,能提高注意力和理解力,便于学生复习以往知识和内容并促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技术的普及是要经过一段长期的过程的,但交互式电子白板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征服着三尺讲台上的老师和台下的学生们。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0

  所谓补救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对此问题进行处理、解决的教学方式。[1]虽然补救性教学方式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但是解决的难题可能又会反复出现,教师变成了“消防员”,哪儿有火就扑向哪儿,学生累、教师也累,而收效甚微。 这种教学方式既不利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性教学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在于实现学生的发展。所谓发展性教学是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发展性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良好教学的应然方向[2].

  一、当前补救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效果。

  (一)补救性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

  1.限于零散。

  在教学中,小学数学知识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教师则仅仅忙于应付解决一个又一个出现的问题,忽略了对这个知识系统性的掌握及应用。 例如,小学数学中数的运算这一板块,它包括:整数、小数、分数运算的共性。 24x12=? 与 2.4x1.2=? 这两题计算方法是相同的,而结果是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解决的是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2.疏于整合。

  这个问题在当时看似解决了,但下一次同类问题再次出现的时候,教师又开始了“消防员”似的补救工作,而这一切则是无用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解题方法的提炼,并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3.浮于表层。

  教师通过补救性教学解决了问题,而这种解决方式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 改变的只是问题的表象,缺乏从根源上去解决。 例如,分数与小数的互化:1/2=0.5,1/4=0.25,3/4=0.75……要求学生强制记忆,而正确的方法是: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得出结果。

  (二)补救性教学效果堪忧。

  1.支离破碎。

  在学习中, 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支离破碎的,从诸多小问题堆积到大问题, 而老师只解决了小问题,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相互独立无联系的。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2.重复叠加。

  由于老师疏于整合的补救性教学,当学习中的问题只是“换装”又呈现出来时,学生则认为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无从下手,又等待教师的解决。 例如,整数和小数的运算简便应用,学生能解决 24×3+24×7=? 而不能正确解出 2.4×3+2.4×7=?

  3.缺少深度。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做到了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 学生只是掌握了知识点而非方法。例如,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3%=3/100,30%=30/100……前者不需要约分直接写成分数 ,而后者则要求约分。

  二、发展性教学的理论依据、内涵与特征。

  (一)理论依据。

  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而只有发展才能使人的本质充分地体现出来。马克思特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和“个人、自由、充分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马克思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 在他看来,片面发展就是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以及在他们内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性,然而全面发展就是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基本内涵。

  发展性教学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在于实现学生的发展。所谓发展性教学是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发展性教学其根本特征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传授知识、训练学生学习技巧的教学,而是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主动探究知识的教学; 发展性教学不是只强调培养少数优生的教学,而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它不是只看重结果发展的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而是重过程发展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3].

  (三)主要特征。

  人的发展,即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目的。 这个目的怎样来实现呢?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的一种主体性活动。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历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和动脑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究、发现,从而自主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素质。[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认识活动看作为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反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认为, 认识产生于主体活动对客体的作用,也就是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上述的活动就是在教学中教和学的实践。 而学生的发展,就一定得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对于教科书,对于教学的手段,对于教师以及它的主导作用, 和他们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 发展性教学最基础的,就是这种教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活动。比如学习、讨论、实践、小结和练习等等。 这就是发展性教学的主要特征和出发点。

  三、发展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破解补救性教学的现实问题需要转变对教学的认识,树立一种发展的教育观,即我们需要从补救性教学走向发展性教学。

  (一)树立从零散走向结构的整体教育理念。

  发展性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教师综合素质就是指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有责任心和耐心,在数学教学中,一般要面临比较广泛的知识面,学生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来教育学生。[5]业务素养,强调的是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知识与能力更加结构化、整体化。

  (二)培养从叠加走向整合的教学思维范式。

  在教学方法上,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注重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研究和探索中, 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从不同的方法中,确定最好的,或容易理解的方法[6].

  笔者在执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时出示例题:23+16, 一些同学认为应该从个位算起,另一些同学认为该从十位算起, 由于算出的结果相同,所以大部分同学认为两种算法都对,直到一个同学说:“题里的 16 要是 18 的话, 就不一样了。 6加上 8 等于 14,这就变成了十位数,所以,必须从个位算起。 ”此时,教师通过列竖式,讲述从个位算起的计算方法, 学生也都知道了从个位算起的算理。紧接着,教师马上让学生做变式练习。这个教学片断给我们有这样几点启示:一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去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二是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面对新的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该怎么办”. 这就使学生感到,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三是教师注重变式练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这是发展性教学观与补救性教学观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我校许多教师都运用发现的方法、尝试的方法、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实施从表层走向深度的课堂教学变革。

  当今社会,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重点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习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使学生有终生学习的准备,学会思考的方式和状态。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思维方式的培养,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试题:“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程的三分之一,第二天修了全程的五分之一,还剩下 100 米,问全长是多少米? ”教师不仅要讲这道题,还可以将“修公路”改为“打字”,比如“一篇文章第一天打了全部的三分之一,第二天打了全部的五分之一,还剩下 500 字,一共有多少字? ”此外,还可以把文字题改为图形题等等。这样才能将知识归类,让学生掌握这一类题,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注重对学生数学意识和态度的培养。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另一方面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从现实生活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 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现成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到解题,就是解书本上现成的问题,并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更不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长此以往,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惰性, 只习惯于解现成的数学问题,而不能主动地去发现和认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借鉴国外的数学教学改革中好的做法,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问题。比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编问题;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各种现实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多维思考,并且要以此来反思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更高效更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5.

  [2] 袁贵仁 .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282.

  [3]杨淑英。困惑·遗憾·反思---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20xx,(4):65.

  [4]张双学。浅谈激励机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J].教育革新,20xx,(8):62.

  [5]李调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教育革新,20xx,(5):61.

  [6]魏佳。20 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xx:191.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1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素材,创造创新空间

  教材仅仅是提供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依据。要创新教学,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设计感性材料,为学生架桥搭梯。如在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后,联系日常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雨伞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没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雨伞呢?教师为学生提供如下素材:长是4,宽是2长方形;边长是3的正方形;边长是4的等边三角形。要求学生分别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并从中探究出规律。学生经过一番计算后发现,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以圆的面积最大。这样雨伞就可用最省的材料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充分遮挡烈日、暴雨,保护人们。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思维品质的发展。除了利用教材上的例子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便开拓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角的认识”后可设计:“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后,还剩下几个角?”在此教师可先作讲解说明,然后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找答案,不一定要找到全部结果,只要能给学生以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给创新方法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课堂上应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说。”课堂上有时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其学会了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两步方程: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解法一:根据“松树棵数+柏树棵数=120”列方程解。从条件“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可设柏树栽了x棵,那么松树栽了4x棵,列式为:4x+x=120,从而解答出松树和柏树的棵数。解法二:根据“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得出松树和柏树棵数的总棵树是4+1=5份。柏树:120/5×1=24(棵),松树:120/5×4=96(棵)。从而解答出松树和柏树的棵数。这样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继续探求多种解法,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多想出智慧,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各种创新作业形式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因此,练习设计形式可以多样化: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

  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

  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

  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学生学习、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更全面,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使学生不断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力武器。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使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此外还应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素材,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2

  在课堂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教学要开放、师生要互动等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学校中的教学实践状态依然不容乐观。我们将聚焦于小学数学过程的变革研究,阐述小学数学教学的互动生成性过程的内涵和展开逻辑,并以案例的方式展现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不同状态。

  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是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传统教学观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学过程按“先讲后练”的程序进行,让“学”围着“教”转。有些论者反其道而行之,为了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主张教学过程应按“先练后讲”的逻辑展开,把教师放在附属于学生的地位,让“教”围着“学”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似乎是想对两者作折中平衡,但在本质上没有跳出传统教学观的认识框架,即以决定与被决定、主导与被导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性质,依然没有真正摆脱师生双方中有一方成为“物”的地位。因为“在确认教师主导的前提下开展的课堂教学,学生最多只能有一个按教育要求和沿着事先确定的‘行进路线’主动学习的资格与权利,而不可能有教学作为复合过程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权,不可能完全摆脱‘物’的地位”。无论是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所建立的教学过程观,还是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所建立的教学过程观,尽管两者的教学实践形态不同,但前提却是一致的。它们都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对立起来,看作可以分割为两个独立活动的单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谁决定谁,或者谁围绕着谁转的关系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把师生的教学活动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建立起真正的”人——人”之间的特殊交往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之间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单位’,不是由‘教’与‘学’两个单位相加而成”,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基本分析单位不是“教”,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

  教学中的“生成”,就是通过开放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资源的生成,再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教师的回应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实现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内容或程序的新教学过程的生成。

  互动生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形成对知识内涵的丰富认识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并形成元认知意义上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在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开放的教学的核心是对教学中“人”的`极大关注。

  在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中,学生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思路,常常容易引起教师给予他们极大的关注,而容易被人忽视甚至遗忘的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识的障碍。其实,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育的资源。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小步走、慢慢走、步步为营,通过道道设防来努力防范学生错误的发生。作为教学资源的错误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要求:第一,对错误的分析具有典型的意义。第二,对错误的分析具有反衬的意义。第三,对错误的分析具有促进生成的意义。从封闭的导入转向开发的导入,学生也需要有一个适应和积累的过程,这样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就可以逐渐丰富起来,并具有一定的质量。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是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从总结的形式来看,有的局限于时间的有限只能由教师做总结,更多的则倾向于由学生自己做总结(理由自然使学生使学习的主体,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两者都忽视了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的互动来共同进行课堂的总结;从总结的内容来看,通过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提炼出若干个要点以帮助学生记忆和把握,使总结局限在当下说学的内容,对学习的内容缺乏提升和质疑,缺乏拓展和延伸,对学习的状况也缺乏感悟和体验,缺乏元认知意义上的反思和评价。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的状况和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如对哪些内容已经有所把握,哪些问题尚不清晰,要及时提出以求得进一步的体验,学习的过程展开有哪些主要的环节与步骤,等等。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他评和互评,对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具体目标的学生尤其要加以表扬和鼓励,通过评价来唤醒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升。提升不仅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还要对所学内容的方法结构进行提炼,并且把当下的学习内容与以往的学习内容进行沟通。

  第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学生不仅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而且还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性思考。这个拓展可以从纵向两方面进行:从纵向来说,课引导学生猜想或联想所学内容是否可推广到一般情形;从横向来说,可引导学生猜想和联想所学内容在其他的状况或情境中是否适合、存在。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3

  一、关于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学生素质差成绩偏低。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学生素质差成绩普遍低于城市,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交通不便利,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硬件软件实施较差,家长素质有待于提高,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农村学生素质差成绩偏低的悲惨局面。

  2、作业让他人代批。一些教师由于工作的繁多等原因,让学生把作业带给家长,由家长批阅,一些家长不负责任,草草看完批阅,或者干脆不看批阅,时间长了学生作业错了也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的正确呢,学生对运算过程及步骤根本没有掌握,个别学生只注意解题运算结果。

  二、关于教学中的主要对策

  1、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必须高度重视。学校教师家长形成合力,必须密切配合,一如既往地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进一步加大数学教学人才的培养力度,学校要把高校优秀毕业生引进教师队伍,把素质较高的一些教师调到学校充实队伍,有计划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加强学校硬件软件实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必须加强师德修养的学习教师责任心使命感。教师必须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必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休息时间认真学习师德理论,提高思想认识,热爱教育事业,熟练掌握教材;力争模范履行职责,详细研究数学知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每一个具体步骤;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和试卷一定亲自阅读批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情况,一定杜绝他人代批学生的作业。

  3、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家庭情况,做好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决学生数学学习的遇到的困难,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让学生主动学习,对数学学习树立信心。

  4、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向学生说明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学好数学知识是为了步入初中、高中、大学学好数学课和有关课程打基础的,如果这门课学不懂、弄不通,学不好或不到位,对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留给学生思维探索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一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索。学生只有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回答问题完整准确深刻。决不能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回答,造成学生心理极度紧张,一些学生回答不上,时间长了,学生就厌倦答题。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还要在身边进行适当的指导,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勇气和欲望。

  6、创设学生互相学习交流的氛围。教育实践证明,大部分小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意作深入细致的探索,对自己的思维能力没有信心。新课标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互动,为了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师一定创设学生相互交流的氛围,相互交流的情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7、有意识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一定要摒弃一人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氛围、手段的创新。讲解完或黑板上撰写完一道例题后,直接向学生提问,纠正错误的解题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多出题,出好题,让学生多做题,掌握解题方法及步骤,表达解题方法及步骤,让学生真正学懂学会。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不仅仅这些,教师要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去探讨、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4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深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优势明显,但在实践中也出现很多问题,旨在探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合理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问题;建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班班通”等多媒体走进课堂,大大改善了数学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但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便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使用率高,效果降低现在学校班级都有多媒体设备,最常见的就是“班班通”,学校配备了无线鼠标、键盘和翻页器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品德等教师都使用,学生每天一般用四节课,多则五六节课,这样算来,学生每天盯着屏幕的时间就可能达到160~240分钟,为了保证视频的清晰度,教室用遮光窗帘遮挡,屏幕亮度很高,部分学生离班班通距离很近,长时间观看对学生的视力有影响,也容易引起疲劳。

  2.课件繁杂,缺乏交流许多老师重视课件的可观性,以致课件颜色多,背景复杂;课堂上课件画面变换快,其结果使学生看着课件新鲜,跟着课件走,没有思考。同时,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在讲台上做实物演示,学生边看边思考;或者学生做,教师巡视,师生的注意对象是相同的,这些有利于师生交流。多媒体教学形式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生的注视点在电脑屏幕,师生之间很难有情感及眼神的交流。实践证明,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不仅效果得不到保障,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3.重课件,轻教法,思维受限许多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应变能力差;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直观形象的教具和板书;少数教师在网上下载课件后没有修改,完全按照课件的顺序进行教学,基本是按照别人的教学思路,自身水平无法提高,甚至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学错误;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漂亮,在课件制作上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忽略了对教材、教学目标的研究,本末倒置。教师在使用课件时已将答案输入电脑,教师为了求得“标准”答案,为了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结果课堂变成“标准件”。学生在不自觉中被动接受,课件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4.从“人灌”到“机灌”传统数学教学要避免“人灌”,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现在教学又出现了“机灌”,教师多媒体课的模式:教师用鼠标点击PPT画面,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PPT画面来呈现答案。有些教师不顾教学内容一味追求形式,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多媒体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连新课的导入到最后的练习题布置都使用“班班通”,特别是课本上的习题也直接在电子白板上书写,造成多媒体独占课堂。有些教师成为电影放映员,课堂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班班通成了灌输的工具。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媒体教学中要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课件制作中,要明确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介质,人的因素才是第一位的。多媒体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活动,增大了学生活动的空间,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消失,教师始终是课堂的设计者,教学的组织者。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教学艺术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要求更高,教师在课堂上要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启发。同时,教师还要将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课件中,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防止思路被“课件化”。

  2.用在关键,画龙点睛班班通虽然功能强大,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它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介质。部分老师不能从介质的角度来看待班班通,数学课上,无论课题、例题、解题过程等都由班班通来完成,黑板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其实,班班通要发挥作用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全堂课进行“机灌”肯定不好。教师要思考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才能提高效率。班班通使用的好坏应该体现在使用效果上,使用时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要恰到好处。昨天,陈训舟老师在学校数学研讨课上,用班班通3次,合计只有6分钟,但听课老师都认为班班通使用精准、到位,可见班班通使用不在多而在精,关键要吃透教材,在最佳作用点上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紧扣目标,反馈评价在数学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数学知识点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动画、色彩等刺激学生感官,不停地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稳定、持久,思维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有些教师忽视了对教材的把握和钻研,使得有些课件偏离了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中使用班班通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后,就要求学生对播放内容进行交流。学生反馈交流的过程,就是培养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交流反馈的过程,教师就要适时评价。评价既是一种交流,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教师要调控、鼓励、引导。反馈交流要做到准确、及时。这样课堂教学始终贯穿“视频、思考、交流、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掌握节奏,实时展示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极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不适当控制节奏,容易使教学进度偏快,学生眼花缭乱,来不及消化。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控制PPT展示时间、时机及播放次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因缺乏目光的交流,情绪的相互感染,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更应当把精力放在启发、交流、调动课堂气氛上,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提高教学效率。

  三、今后的设想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为数学教学开拓一片新领域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在思考的同时,还需积极实践,把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使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俊霞.巧用计算机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小学),20xx(8).

  [2]谢小兰.谈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生(教学实践),20xx(8).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5

  【摘要】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必要性,并且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提出了几点思考,旨在通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推动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必要性

  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学其他基础性知识学科的学习不同,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认知正处在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因此,其对于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其数学素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对数学新知识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旨在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确保学生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数学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小学生数学素养以及数学思想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力不从心。1.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教育的一个特性就在于其自身的启发性,小学教育作为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小学学习以及以后的学科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考方式正处在一个养成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满足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学习经验有限,导致其在接受数学知识以及学习数学方法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束缚。随着数学学习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需要掌握更为先进的数学学习方法,加强对小学生的数学思想渗透,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吸收能力,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3.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统一性,提高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理解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每一阶段的教学重点都不同,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扎实数学学习基础,而高年级的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虽然每一阶段的数学教学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数学教学有着统一性,通过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统一性,将小学六年的数学教学有效的串联在一起。除此之外,随着教学难度的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以及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都是数学思想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举措

  1.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体现数学魅力。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以及相关的数学练习题等都是数学思想的具象表现,数学思想是无形的,其存在于数学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并且在将其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学习,阅读数学教材中的数学背景知识等,使其充分发现数学的魅力,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加强对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体系、数学问题等的剖析,引导小学生逐渐掌握小学数学的内在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将数学思想传输给学生,实现了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

  2.发挥数学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渗透数学思想教育。

  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主要还得依靠具体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住课堂教学与学生数学概念形成的时机,通过不断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数学思想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所有。首先,加强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思想存在的重要载体,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正在发展阶段,数学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并且完整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概念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其次,加强数学解题过程教学。数学解题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方法、提高自身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解题推导,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部分内容时,虽然课本中给出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数学公式,但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寻找多样化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小学生多样化的解题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将平行四边形按照对角线剪开,使其成为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然后通过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长方形,然后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这节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推导、总结,掌握了多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求一个新图形的面积还可以转化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的数学转化思想,在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数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但其也是相互关联的,每学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会牵扯到学过的旧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进而渗透学生的数学思想。

  3.课后巩固拓展,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最先都是通过模仿实现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经典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例题模仿掌握相关的数学学习方法,然后通过课后习题联系,进行数学知识的巩固拓展。在习题布置中,数学教师要适当的对经典例题进行改编,由此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而激发其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要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在生活实例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像课本中一些比较明显的蝴蝶、钟表等轴对称图形,学生都可以比较容易的掌握,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五个轴对称图形,拍下照片带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在教学任务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镜子、杯子、课本、桌子等,甚至是在学完这节课之后,学生会不自觉的发现生活中还有其他的轴对称图形,强化了学生对这部分的理解学习。由此学生可以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思想,进而提高了小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数学思想培养都有待提高,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时机,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储文亚.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J].人生十六七,2017,(30):64.

  [2]王静.简析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华夏教师,2017,(07):33.

  [3]龚江琳.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路径[J].新课程,2017,(09):6.

  [4]秦桂红.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J].教育现代化,2017,(26):243.

  [5]肖越腾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2017,(02):35.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华)06-18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优]07-06

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08-03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